第03版:乡村行 看振兴

为乡村著名 助乡村扬名

截至目前,乡村地名管理服务试点地区已命名、更名乡村地名15695条

  •   近日,省民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省邮政管理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加强乡村地区地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何谓“著名”?一方面,著名作为动词使用时,有“起名、命名”的含义,体现要有好地名。另一方面,著名作为形容词使用时,有“扬名、闻名”之义,也是希望全省的广大乡村能够通过地名闻名起来。
      试点乡村地名命名的典型样本
      2022年10月,长治市平顺县、运城市闻喜县被确定为民政部“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
      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段,依托旖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古建遗存,厚重的人文历史,吸引各界人士驻足流连。平顺县立足地名文化特色,着眼挖掘整理红色地名文化和传统村落、旅游特色村、产业特色村、乡村产业园区地名文化资源,通过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试点工作开展。平顺县坚持“尊重历史、科学设置、统一规范、方便群众”的原则,严把“四个关口、十二环节”,命名了一批如“甘泉路”“兴虹街”“卧龙街”“泰安街”“龙祥路”“智文巷”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地名,同时开展道路标志、门牌设置,采集文旅景点、特色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等信息上传国家地名信息库和高德百度等互联网导航系统,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促进了乡村标准地名地址建设。
      闻喜县,一个群英荟萃的集聚地,名满天下的中国宰相村——裴柏村就在此地。与裴柏村比邻的阜底村,是南宋名相赵鼎故里。赵鼎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抗金,举荐岳飞,反对投降,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旧时,阜底村有董泽书院,相传为赵鼎求学之地。村畔有董泽湖,是舜帝时“董父豢龙”之地。礼元镇阜底村作为试点村庄,在征名过程中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和老文化人带头对村街路巷名称共同商议。通过主打“农业+贤相赵鼎故里”,推介“董父豢龙”的路线,命名了“董泽路”“书院巷”“丰公街”等一批富含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这些地名不但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而且让贤相故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在完成国家试点工作的同时,山西省民政厅下发《提升乡村地名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选取20个县(市、区)开展乡村地名管理服务试点。坚持把试点工作与乡村振兴、地名文化挖掘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围绕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地名采集“上图入库”、地名信息服务应用3个方面,采取系列措施,统筹谋划、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发现,试点地区乡村地名命名覆盖率大大提升,命名也更加规范。试点地区从历史地名、历史人物、文化艺术、地理环境、社会特点、经济发展和景观特色等方面,综合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成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因素,组织专家论证,命名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名。结合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的数据录入和完善工作,试点地区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细化落实措施、严格标准规范、分类逐条整改,逐步实现地名标准化处理全覆盖。
      截至目前,试点地区已命名、更名乡村地名15695条,主要是街路巷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通过对各类地名的系统摸底和正式命名,使试点地区的乡村地名命名、更名、使用等各个环节更加规范完善。
      一张乡村地图的点亮计划
      现代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洁宽敞的马路、新建的文化健身广场,积极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新修的水渠和水圳、新式温室大棚和生态养殖场区,一笔一画描绘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美好图景。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化,对乡村地名规范命名和使用、地名信息采集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地区命名的简单粗放、地名信息和标志的稀疏缺失,与人们对乡村空间定位精细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成为阻碍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的隐形壁垒。
      在这个大背景下,试点地区抓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文明村创建等契机,全面梳理自然地理实体、乡村居民点、乡村道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现状。对破损缺失标志予以补充、对新命名的地理实体及时设标、对不规范老旧标志进行替换、对特色标志统筹设置。参照城市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地区经济适用、制式规范、彰显特色、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体系。
      大同市浑源县作为20个省级试点之一,按照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助的工作体制,明确“一盘棋”的思想,由民政局、公安局、住建部门联合组成工作专班,对试点的永安镇进行系统摸排。工作专班利用永安镇全域卫星图、永安镇社区网格图,将永安镇以社区划分为12个片区进行摸底,共发现需命名、更名街路巷501条。为做好命名、更名工作,县政府召集19个部门进行协调推进,召开由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化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3次、宣传发动社区开展征集街巷命名会11次,共正式命名街路巷230条,更名街路巷43条,保留原名的街路巷225条。浑源县计划在12月中旬完成全部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其中二级路牌350块,巷牌1308块,其余门(户)牌6.5万余块。
      截至目前,全省试点的乡村新设街路巷地名标志12790块,为25.04万余户村民设置了门牌,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打通农村地区物流精准配送“最后一百米”,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试点地区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为主要平台,百度、高德等互联网地图为辅助,围绕点亮家园标志、点亮景区景点、点亮物流网点、点亮信息共享,有序开展乡村道路街巷、农村居民点、乡村旅游景点、标志性建筑物、寄递物流点等命名设标采集上图等工作。带动山货进城、快递进村,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弘扬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截至目前,全省共采集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地名2424个,采集上传百度、高德地图平台乡村地名(含各类兴趣点)2917个。
      一次激活历史记忆的契机
      乡宁县光华镇位于乡宁县东部,素有乡宁“东大门”之称。这里是一块革命的红色土地,原名金城镇,又称牛王庙,后更名为光华镇,因烈士董光华而命名。“我村叫光华,名缘董光华。光华是英烈,壮举响山河。崖下斗顽敌,血染蝉峪河。飞雪松柏翠,风卷旗更艳。”光华镇的孩子们,响亮传唱着大人们教的民谣。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铭记着将生命定格在19岁的少年,感怀着少年义无反顾踏上革命道路的决心。乡宁县以此红色地名为蓝本,制作了宣传片《我村就叫他的名字——光华》,红色地名随着宣传片广泛传播。
      乡宁县结合“沿黄旅游”主题、“特色小镇”规划和“创卫”复审任务,选择昌宁、关王庙、枣岭、西坡、管头5个乡镇为首批试点组织实施。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将地名文化建设与地理标志产品宣传有机结合。配合政府通过中和文化节、乡宁四月八古会等各类文化活动对乡宁翅果油、乡宁油糕、下县长山药、云丘花馍等以地名为标识的农产品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地名文化宣传为地理标志产品提升社会影响,增加文化价值,形成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提升。
      乡村地名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共开展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238场次,累计服务群众40.3万人次,将706条乡村地名纳入各级地名保护名录。通过深入广泛宣传国务院新版《地名管理条例》和全省乡村地名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效,宣传普及地名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全社会规范使用标准地名,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乡村地名服务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在实践工作中,各级民政部门正在不断完善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收集、记录、统计、名录保护与宣传弘扬等制度规范,以建立地名保护名录为抓手,推进乡村地名文化系统性保护,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地名,通过就地重启、移植派生等方式,激活历史记忆,赓续乡村文脉。
      一场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
      按照省民政厅关于“乡村著名行动”的安排部署,下一步将从几个方面统筹推进,主动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出台工作方案,指导各地积极争取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工作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协调各级地名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开展活动、制作视频、媒体采访等形式,扩大“乡村著名行动”的社会影响。
      二是对全省乡村地区街路巷名称、兴趣点(文旅景点、公共服务设施、特色产业点等)进行摸底排查,形成乡村地名名录。完成全部道路的命名、更名工作,将各类地名信息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选取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重点推进,充分展示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的作用和成效,形成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关注的工作良好局面。
      三是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分阶段地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楼门(户)牌等标志;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完善的乡村地名命名更名、备案公告和采集维护的工作管理机制;科学编制地名方案,推广标准地名地址;完善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地名赋能乡村振兴,成为宣传推广乡村文旅和特色产业的有效助力,最终实现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