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晋中篇

晋商牛耳太谷欢迎您

——专访晋中市太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波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晋中市太谷区融媒体中心  制作:李永江 李浩瑜

  •   人文精神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文庙吹来儒雅学风;全国八大白塔之一的无边寺白塔,圣洁、神奇,历经千年风霜雪白如旧,讲述着“白鹤绕塔”的美丽传说;有“凤眼”美誉的鼓楼古朴大方,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布号万巨恒、药号广誉远等百年商号旧址诉说着曾经的商业繁华……走进太谷古城,时光仿佛慢下来,让我们可以静静感受这座千年老城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闻名遐迩的晋商发祥地太谷,在文旅融合的大路上,如何做好文化传承,如何擦亮文化新名片,塑造旅游新品牌?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太谷,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晋中市太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波。李波向四海宾朋发出诚挚邀请:“五彩箕城,文耀太谷”,晋商牛耳太谷欢迎您!
      辉煌晋商衍生多元文化
      山西晚报:“金太谷”“小北京”“旱码头”“中国的华尔街”……太谷享有如此多美誉,是为何?
      李波:说到太谷就无法绕开晋商。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晋商鼎盛时期,太谷小小的县城中,铺面林立,商号票号云集,豪阔宅院比比皆是,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繁荣发达的经济,使这里一度成为全国货物集散中心和金融贸易中心,“金太谷”“小北京”“旱码头”等美誉由此而来。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一书中把太谷描述为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华尔街。
      山西晚报:看来,“金太谷”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繁荣辉煌的晋商文化对太谷文化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李波:太谷历史的厚重和晋商的辉煌是太谷文化形成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形成了以箕子、孟母、赵铁山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形意拳、王宗岳太极拳、智耳洪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太谷秧歌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绞活龙、铁棍、背棍为代表的社火文化;以曹家大院、孔祥熙宅园、太谷古城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八碟八碗、太谷饼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龟龄集、定坤丹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等。
      两张最亮眼的文化名片
      山西晚报:文化积淀如此丰富深厚,能说说太谷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是什么吗?
      李波:太谷最亮眼的文化名片当数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张名片。
      太谷,中医药文化发达。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就出产于太谷。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广誉远,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比同仁堂还要早128年。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太谷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推广宣传太谷中医药非遗项目,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挖掘整理;依托广誉远中医药博物馆、山西黄河中医药博物馆两个主题展示馆,打造太谷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发展太谷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形成特色突出的太谷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全面梳理中医药文化政策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区发展定位与产业布局规划,在中医药文化产业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太谷中医药文化新名片。
      山西晚报:基于农耕文化的具体实践有哪些?
      李波:我们紧密结合太谷实际,整合一批古建、非遗等内容,打造了多产融合、跨界赋能、特色鲜明的全省首家研学园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大胆尝试全域全员的中小学生劳动、研学实践教育。
      目前已形成感悟掌柜财商、武佑晋商传承,弘扬优良家风、传承非遗技艺,追寻盘古农耕、探究科技创新,体验中药国粹、感悟文化精髓等八大主题课程线路,囊括了三多堂博物馆、形意拳传习所、马定夫烈士纪念馆、孟母文化园、番茄小镇、巨鑫伟业等具有太谷鲜明特色的地标,将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高科技文化等贯穿于研学课堂,让学生们在提高认知能力、劳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同时,达到传承文化、浸润心灵的目的。
      高标准做好古城保护开发
      山西晚报:太谷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闻名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太谷做了哪些努力?
      李波:太谷有不可移动文物634处,拥有无边寺、净信寺、鼓楼、铭贤旧址等10处国保、10处省保单位,拥有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7个省级非遗项目。有独具特色的古村、古堡、古寨,有享誉全国的中医药产业,这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努力:一是高标准做好古城保护开发,二是做大做强非遗文化。
      山西晚报: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做大做强非遗文化?
      李波:高标准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我们审慎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以南街、西街、东街为主轴,开展沿街立面整治、道路整修及亮化工程,启动古城院落修缮,提升改造鼓楼周边环境。组建房屋租赁交易服务中心,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古城保护利用。鼓励居民和经营户将自身经营项目与太谷文化、古城故事融合创新,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文化的需求,让古城的一砖一瓦、一屋一巷、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做大做强非遗文化。我们依托太谷非遗馆、非遗传习所,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博览会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致力于“讲好太谷非遗故事,感悟非遗文化魅力”。
      同时,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民俗节庆日,塑造180项非遗文化品牌,推动非遗研学品牌化,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大讲堂等活动,宣传非遗文化知识。与晋中信息学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授非遗知识及文化,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创新培养非遗传承人。
      塑造“农旅十八景”旅游品牌
      山西晚报:太谷的文旅融合有何特色?
      李波:塑造“漫步金谷文化城,畅游农旅十八景”旅游品牌。
      2021年8月建成通车的南山旅游公路,为太谷南部旅游发展、产业带动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现已纳入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我们借势打造“农旅十八景”,全力实施以“文”促旅、以“农”兴旅、以“景”助旅,以“节”强旅“四大行动”。着力打造“漫步金谷文化城,畅游农旅十八景”文旅新名片,依托美宝山庄、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等龙头景区,整合包装户外休闲、采摘餐饮、民俗康养等多种业态,设计推出5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亲子研学游、品酒养生游、休闲度假游、晋商文化游、红色主题游),吸引八方游客,带动文旅复苏。
      树立“美丽乡村艺术节”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以特色活动为引擎,建设“品牌化”。去年以来,我们连续开展了“畅享太谷”美丽乡村文艺汇演、“谷色谷香”乡镇特色集市、“魅力非遗”太谷秧歌展演、“留住乡愁”特色摄影展、“清廉太谷”书画展和“魅力太谷”宣传展等各具特色的活动。
      以活跃经济为抓手,玩转“庙会潮”。以便民、惠民、乐民为原则,打造乡镇特色小吃、农产品、非遗产品等集市,充分利用庙会促进生态农副产品交易,擦亮“东山底香瓜”“龙门玫瑰”等优质农产品品牌,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庙会经济所带来的红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西晚报:请您用一句话推介太谷?
      李波:“五彩箕城,文耀太谷”,晋商牛耳太谷欢迎您!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历史沿革
      太谷区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太谷,字面意思可以解读为大的山谷,因处太行山脉的谷口得名。
      殷朝时,乃箕子封都,后又为阳处父之食邑,县城名为阳邑,又称箕城。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阳邑县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即今太谷城。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阳邑县改名太谷县。
      直到民国,太谷都属于太原府。
      民国改制后隶属冀宁道,新中国成立后归属于晋中市。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