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子夜

幸福疲劳症

  退休后,再也不用忙着上班了,愿意干啥就干啥,觉得幸福至极。但看到折子上的钱数,一下子少了三千多元,心里颇有点失落,幸福感也荡然无存,直到有一天……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高中时的同学王智慧相遇。阔别40多年了,一下子没有认出来。他看看我,我看看他,试探着问,记忆一下子复活,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问起彼此的情况,他极为感慨地说:“还是你好啊!退休了,啥也不用干,一个月挣五千多,我比你大一岁,还得出去打工哩!”
  听他这么一说,我还真是幸福至极。可我为什么总是觉得不幸福呢?我这是不是得了“幸福疲劳症”?这个词语是我仿照“审美疲劳症”造出来的,意思是,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习以为常,幸福感迟钝了,便不觉得幸福。
  小时候,家里生活艰难,很少吃到饺子。即使吃一顿,也是山药面的,没有肉,没有鸡蛋,只搁一点粉条儿。可我觉得好吃得很,觉得幸福至极。参加工作后,生活好了,经常吃饺子,肉的、鸡蛋的,想吃啥样随便,愿意啥时吃都行,一天三顿也吃得起。可我偏偏没有了小时候吃饺子的幸福感。后来,我明白,这是得了“美食疲劳症”,得了“幸福疲劳症”。
  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去玉米地里拔草。正是三伏天,啥也不干还热得受不了,更何况钻到玉米地里拔草呢?正在我热得受不了时,队长说:“咱们歇一会儿吧,喝口水。”我拔腿就跑,跑到大柳树下,从水桶里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咕咚”灌一肚子,然后,坐到树下乘凉。恰好,一阵凉风吹来,我觉得幸福至极。后来,我上了大学,当了老师,再也不用钻玉米地了。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可我不觉得幸福,反而怀念小时候到大柳树下喝凉水乘凉的惬意和幸福。后来,我知道,我得了“幸福疲劳症”。
  没有钻玉米地的酷热,便没有到大柳树下喝凉水乘凉的幸福;没有饥肠辘辘的感觉,便没有吃饱饭的幸福;没有长时间吃不上饺子的艰难,便没有敞开肚子吃饺子的幸福;没有生病的痛苦,便没有身体无恙的幸福……幸福和不幸福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的。天天吃蜜便不觉得甜,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便不觉得幸福。当我们感到不幸福时,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得了“幸福疲劳症”?

□曹明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