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经济上下游

实力强颜值高 山西在进博会上赚足喝彩

  •   编前语
      近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山西展区的布展风格、特色展品、非遗技艺获得国内外宾朋的高度评价。山西晚报记者就山西展区的三大亮点进行了采访,看山西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征服进博会。

      大同
      3场文艺展演 成为进博会的“人气王”

      在11月5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行走山西(大同)专区以大同古城为场景,策划了3场文艺展演,宣传山西文化旅游,大大提高了山西文旅知名度。
      展会首日,山西展馆以精彩的表演、独特的艺术造型惊艳了众多观众,成为进博会的“人气王”。
      我省搭建的山西省展厅,共设置重点产业链专区、特色专业镇专区、“走出去”专区、行走山西(大同)专区、美丽乡村(右玉)专区、美食山西专区、经典山西专区、投资山西专区等8个专区。其中,行走山西(大同)专区以大同古城为场景,设置了“世界大同”网红打卡区,邀请工作人员扮演山西名人与观众互动,宣传山西文化旅游。大同市文旅局、大同市平城区政府、大同市文旅集团搭建了约20平方米的展台,策划了《花木兰》《昭君出塞》《千年微笑》3场文艺展演。展演时间为11月5日下午至11月9日,并通过播放大同文旅宣传片、发放宣传册及纪念品等方式,宣传大同文化旅游。
      “太美了!”“宛如合掌露齿菩萨下凡!”“古代女性了不起,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演员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精彩的表演、独特的妆扮、优美的舞蹈,让观众无不称赞。
      大同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千年微笑》取材自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合掌露齿菩萨,为华严寺辽塑中的珍品。《千年微笑》用舞蹈的形式展现了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的神韵。其服饰、化妆、道具等亦精心考究力求还原雕像原貌,其中的莲花宝座有细致精巧的古典纹络,颇具艺术品位,为表演格外增辉。《昭君出塞》通过历史故事演绎出一段民族和谐史话。《花木兰》将传统故事进行了再创作,融合了舞蹈与武术,柔美与力量并存,表现了追求和平的主题,传递了女性巾帼不让须眉、无私奉献的精神。每场演出,都吸粉众多,成为进博会上亮丽的风景线,让观众感受到古都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大同好感倍增。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高雅敏


      长治
      八义窑红绿彩陶瓷 展示千年民族技艺

      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山西展区精彩亮相,博得观展者的交口称赞。
      本次参展活动,长治八义窑共有5大类120余件产品参展,包括工艺美术品、国宴瓷、日用餐具、日用茶具、文创产品等,产品融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为一体,既展示了红绿彩陶瓷千年民族技艺,又展现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成果。同时,八义窑还与国内外陶瓷参展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学习交流活动,搭建了技术共享、合作共赢、市场共闯的发展平台。
      八义窑位于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红绿彩村,这里历史悠久,交通发达,矿产丰富。八义窑创烧于北宋景德4年(公元1007年),因在宋金时期率先烧造出红绿彩瓷器,成为“中国彩瓷发源地”,被陶瓷界称为“彩瓷鼻祖”,央视《国宝档案》誉之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当时的八义窑就是古代北方名窑之一。八义窑虽属民间瓷窑系列,但它在宋金时代已经兴盛,发展历史较早,而且首创红绿彩陶瓷烧制技艺,为后来的五彩、斗彩、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成为彩瓷装饰烧制业的“开山鼻祖”。它让国色更加鲜艳,开创了中国瓷器史上多彩瓷饰艺术的先河。这种技艺传承了千年,留下了“先有八义窑,后又景德镇”的历史传说。
      现在传承的八义窑,是由当地煤矿企业转型发展的项目。2012年,长治市上党区沟里煤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产业转型发展要求,组建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传承八义窑的历史文化和非遗技艺,使八义窑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十多年来,公司先后投资1.5亿元,建起来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展览、销售、研学、文旅等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先后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合作,不断推动高质量升级发展,开发出一批极具中国范儿的中、高端红绿彩瓷新产品。目前,产品已达300多个品种1000多万件,先后在国家、省举办的文博会、农博会、旅游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
      八义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传承发展了非遗项目,而且带动了乡村振兴发展。目前,依托八义窑非遗文化产业,已建成省级首批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山西首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每年观光旅游、参加研学活动的游客和学生达到2万余人次,成为长治文化旅游打卡地和上党区陶瓷专业镇发展的聚集区。
      2021年,八义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产品入选外交部外交物资采购目录;2023年,被国家文旅部确定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支持项目”,被省商务厅推进申报“中华老字号”,成为山西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李保红


      晋中
      祁县玻璃器皿“中国风”被世界认可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企业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再次相遇,作为晋中分团的“颜值担当”,流光溢彩的祁县玻璃器皿以工艺之美引人注目。
      一名来自罗马尼亚的外国友人在展会上见到祁县晶韵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玻璃器皿后,表现出浓厚兴趣,当即和朋友分别买走一套名为“龙腾盛世”的六壶六杯。
      “短短几日,就与2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采购意向。同时,我们在展会上感觉,‘中国风’的东西越来越被世界认可、受消费者青睐。”该公司总经理申泽峻表示,此次参展收获满满,他认为,在本届展会上,“中国风”更容易被世界认可,又一次验证了“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该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原创设计的玻璃器皿贸易公司,今后将在产品研发上下足绣花功夫,以特色立品牌,以专业赢市场。
      祁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永兴表示,祁县玻璃器皿走进进博会,目的就是借助这个开放的平台,展示祁县玻璃器皿的“光”“彩”形象,持续拓展祁县玻璃器皿的“朋友圈”,希望充分抓住进博会的契机,敏锐地捕捉我国大市场、我国新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在世界大市场越走路越宽。
      展会期间,由董永兴带队,祁县工信局、招商引资服务中心等部门组团赴上海嘉永酒店用品市场,就玻璃器皿品牌建设、市场份额、质量提升、产品合作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祁县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授予的“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是“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2022年9月,省委、省政府将祁县玻璃器皿列入全省首批十大重点专业镇予以培育。目前,该县拥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50余户,包装、运输、描金、手绘、模具、烤花、贸易、原辅材料供应公司等上下游企业200余户,从业人员2.5万人。如今,玻璃器皿产业已成为祁县经济的重要支撑。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路丽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5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