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千里一曲,当其阳,顾曰阳曲。紧邻太原市区的阳曲县,号称太原北大门,大自然的厚爱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眷顾,赋予这座县城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也孕育了“三晋首邑”的别样魅力。
阳曲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等人来探索其独特魅力。这里,青山绿水与古老文化相互交织,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相得益彰。时光仿佛凝固,留下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0月31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太原市阳曲县。
名片1
古镇古建
青龙古镇,一处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祠堂、古道、地道于一体的北方明清古建筑群,是晋商“走西口”的商贸通衢,也是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路,是“太原道”上的重镇之一。
千年古镇历史与现代交融地
青龙古镇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从太原市区走滨河东路一路向北,上阳兴大道走到头,下桥便是青龙古镇停车场。一路无红绿灯,车程半小时左右即可达到。
上午9时,初升的朝阳轻轻唤醒古镇。穿过四柱六檐的牌楼,晨雾在五里长街上弥漫。和其他古镇笔直街道不同的是,青龙古镇的主干道弯弯曲曲,从上空俯瞰,像一条巨龙。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映照着历史的痕迹,古老的建筑沐浴在晨光中,砖墙木瓦,静谧而美丽。木质门窗上依稀可见岁月的痕迹,流淌着历史的气息。墙上的藤蔓爬满了石壁,点缀着一抹生机和活力。
10时许,小店陆续开门营业,来自各地的游客开始涌入,街上热闹起来。悠扬的音乐从一家陈醋手工作坊内传出,夹杂着欢声笑语——一群游客正围在一起品尝正宗山西老陈醋。跟随店主人进入后院,浓郁醋香扑鼻而来,一个个醋缸、醋瓮整齐排列。蒸、酵、熏、淋、陈5大步骤,82道工序手工操作,每一个步骤都极其重要并且环环相扣,经过30天自然生物发酵酿就而成,独具匠心。品尝过陈醋的游客,无一不带伴手礼回家。
青龙古镇的佩益堂,现在是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游客不用奔波探寻,在这里便可一站式看到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各类非遗优秀作品。展览以“民间异彩”为主题,由“民间艺术”专题以及“民间服饰”“晋阳重镇”“笔墨乡愁”“楹联匾额”“漆木雕板”等小型专题陈列构成。“琉璃、平遥推光漆器、澄泥砚,被称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宝。除了这些,还有太原琉璃、康氏绢人、山西泥塑、上党堆锦、中阳剪纸、面塑、木雕、晋绣、砖雕等,以美术、艺术、工艺传承为主体,基本涵盖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入选为国家、省、市各级的民间美术非遗目或传承人的优秀作品。”导游小杨介绍说,这里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民间漆木雕刻”“民间民俗绘画”等方面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的面貌。
跟随导游,采访团来到九窑十八洞院。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春耕秋获、五谷丰登、我心如秤、算盘盘算、男耕女织、车尘马迹、真水无香、万家灯火、铁锁春秋等专题,依次将农耕文化下,民众赖以为生的农具、壶、灯、锁、车、秤、算盘等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进行了集中展示。大量实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业文明传承演进的历史和民间民俗的生活面貌。古老的建筑、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游客沉浸在这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丽之地。
阳曲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随着阳兴大道、太原外环高速、108快速道路等城市交通干线贯通,古镇交通愈加便利,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加之华强方特主题园、复兴休闲度假村的同期建设运营,古镇已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名片2
红色文化
一个历经烽火硝烟的小山村,一段炮火洗礼的艰苦岁月,一场彪炳史册的太原解放战争,一支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支前”战歌,共同诉说着阳曲县店子底村红色文化的传承。
支前山村触碰战火纷飞记忆
店子底村位于太原东山四大要塞之一的牛驼寨制高点的正背后,是攻克牛驼寨、打开太原门户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特殊。根据太原战役总前委的指示,太原战役前线指挥部和后勤指挥部在店子底村成立。
10月31日,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抵达店子底村的支前纪念馆前时,正赶上七八批参观的游客,小村庄里热闹非凡。6年前,店子底村还是个贫困村,而今,当地政府推广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每天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来到村里的解放战争支前纪念馆,店子底村的人气一天比一天旺。
在店子底村村支书的带领下,游客重走了支前路。1948年9月,独臂将军彭绍辉率领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开进店子底。一时间,店子底村成为解放太原最前沿的“大后方”,设立了粮站、柴草站、弹药库、被装库、军械站、转运站、物资库、战地医院等。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和川流不息的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会集在这个小山村。干涸的河道成为连接前后方的枢纽通道,从解放新区运来的粮食、柴草、门板、器材堆积如山。店子底全村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支前忙。村民们腾出窑洞、空出大炕,最大限度满足前线部队和支前队需要。村里组织了前线运输队,昼夜不停为前线驮运武器弹药、粮草等物资,村里的年轻人全部投入支前战场,挖战壕、抬担架、送柴草、送军粮、送门板、作向导……每走一段,游客便能近距离感受到支前村的历史,触碰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悠长记忆。
来到红色讲堂,放映厅的微电影《让棺材》,让不少游客潸然泪下。1948年8月,准备攻打太原东山风格梁的部队住在店子底村,支前的木料、棺材等堆满了店子底村外的西坪梁。已经连续干了十多天了,棺材也摆下了好几排,大战前的各种战备物资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战前夕,部队指导员给全连战士敬了一个军礼:“同志们!明天肯定是一场恶仗,战场上一定有伤亡。现在我命令每个人把名字写到棺材上。假如光荣了,后方的亲人好安葬咱们。解散!”大家纷纷在棺材上写名字之时,连长却一动不动,因为支前的器材一时运不上来,棺材数量有限,人多棺少,分配不过来,他想把棺材让给战士们。战士们得知缘由,纷纷眼睛一红,要把自己的棺材让给连长。这时候,过来一位老大爷,手捋胡须说:“年轻人,你俩不用争也不用让,你们舍生忘死来到我们村解放太原,流血牺牲还没有一口好棺材安顿,天理不容呀!二小、三小,快些回家把爷爷的柏木棺材抬上来,留给咱们亲人解放军。”这段战斗支前“让棺材”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影片结束后,不少老党员流下了泪水,纷纷赞叹电影拍得很成功。
店子底村党支部书记石狗拴告诉山西晚报记者:“2009年我回到村里,当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几乎没有发展。为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全村决定把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2015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村里完善了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了以支前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想发展必须挖掘资源,因此,我们村以支前文化为主题,打造了支前纪念馆,后来又建了红色讲堂、支前讲堂等一系列平台,和党校合作开辟支前党课。争取让来的游客不虚此行,让支前文化传承下去。”
名片3
农学旅融合基地
阳曲这片拥有悠悠历史、落落人文的沃土上,还有一个占地2300多亩的教育营地——营响未来千曲国际教育营地。营地投资近5亿元,先后种植了各类树木近30万株。近两年,这一农学旅相结合的基地名声大噪。
多产融合寓教于乐趣味十足
10月31日,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来到这一农、学、旅融合基地,设计巧思、趣味十足、功能齐全的营地让人眼前一亮,纷纷赞叹不虚此行。
在营地内名气最大的羊乐园内,当天参观、玩耍的游人如织。羊乐园大门口,一个夸张的曲面洞口照壁般遮挡了园内的景色,同时也十分引人入门探究。草原牧场边上,羊乐园被羊舍生产区环绕,羊主题自然教育点、体验区、草坪广场上,都围满了孩子。儿童乐园区,巨大的羊雕塑与儿童游玩设施结合,趣味倍增;真羊展示教育区,各类羊展示,让游客学到关于羊的文化知识以及饲养知识;亲子活动区,小羊快跑游戏、剪羊毛、羊剧场等各类亲子活动,缩短动物与人的距离,也拉近了孩子与大人的距离。
顺着羊乐园进入营地,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负责人介绍,营地获得了森林体验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还有专业的比赛场地,比如举办过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滑板、小轮车赛事,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山西省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另外还有攀岩比赛场地等。
营地负责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营地创建后,先后投资数亿元,建成了以肉羊养殖为主,集技术培训、养殖研发、鲜果采摘、休闲观光、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营地目前规划有十大功能区,包括:农牧体验区、森林教育区、综合教学区、极限运动区、山地自行车越野区、户外活动区、团建拓展区、竞技运动区、森林康养区、综合配套区。配备有果园、农场、牧场、百草园、羊乐园、自然教室、森林学院、极限运动中心、越野自行车公园、竞技运动场、星空剧场、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图书馆等,此外,营地内还建设有可同时承接2000余人用餐、住宿的餐厅和公寓。作为推动山西转型发展的一员,营地在成功实现“农业+体育”“工业+教育”“农业+教育”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后,以“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双核驱动的教育园区已被列为阳曲县“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今后,园区将重点打造青少年国际教育营地、太原市中小学综合教育实践基地、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创新实验示范区,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开发性、持续性、综合性的教育综合体。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