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历史是可以看见的,也是可以走近的,《在故宫看见中国史》节选——

公叔座与魏惠王的会面

  •   《在故宫看见中国史》祝勇著 作家出版社
      故宫虽然只有六百多年历史,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阶段,但是故宫以收藏于其中的各个朝代的文物、典籍等历史遗产,汇集和凝聚了中国七千年的历史。本书从春秋战国开始,延伸至汉唐、宋元明,一直到晚清,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关键节点,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作者还横向地比照西方同时代的历史,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幸存者公孙鞅
      公叔座病重的时候,把他的得意门生公孙鞅举荐给魏惠王。那时,一缕薄阳穿透帷帐的缝隙,落在他苍白的脸上,为那老脸涂上一层粗糙的粉,连嘴唇都是白的,泛着一层起伏不定的膜。那嘴唇颤抖着,说了一句对魏惠王至关重要的话:
      “(我的)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公叔座是魏国的相国;中庶子,是弟子兼助手的意思。那一年,公孙鞅已经在公叔座的身边,度过了四个寒暑,并已赢得了公叔座的赏识,他“好刑名之学”,习杂家之言,好李悝之教,兼兵家之术,是一个饱学之士。在公叔座的心中,只有把公孙鞅送到相国的位置上,自己才能安然地闭上眼睛。
      《资治通鉴》在写到魏惠王反应时,只用了三个字:“王默然。”
      这份默然里包含的潜台词是:没把公叔座当回事儿。
      魏惠王显然没把窝头当成干粮。他眼前的这个“鞅”是那么的年轻,年轻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很多年后,就是这个不入魏惠王法眼的年轻人,帮助秦国强大起来,并一举灭掉了魏国。黑压压的秦军攻过来的时候,魏惠王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但那时的公孙鞅还不叫商鞅,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晚辈,他的身上没有显露出丝毫的主宰未来的迹象。
      对于公叔座的好言相劝,魏惠王终于不耐烦了,他起身告辞。
      公叔座急了,叫身旁的人全部退下,然后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死他,不可让他踏出国境半步。”
      魏惠王嘴上答应了,心里却在笑。他笑公叔座一定是病得糊涂了,满嘴胡话。
      魏国的变法
      乐观主义者康德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合目的性,即,历史是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有理性地发展的。他的意思是,历史是一种会思维的动物,而且头上长着一对敏锐的眼睛,可以在纷乱的局势中,分出哪些情况是利,哪些情况是害,从而使错误自然地被淘汰,以选优的方式得到最好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我们便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历史中的每一个环节,未必都像他所说的那样经过仔细算计,步步为营。历史是那么的杂芜不堪,充满偶然,历史面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的选择,未必都像康德所说的那样经过明察秋毫、深思熟虑,相反,它可能是盲目的、冲动的、漫不经心或饥不择食的。在历史中,没有人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就像阿甘的母亲教育阿甘的,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尽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条江河是笔直的,历史也同样不是一条直线,按既定方针办,向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地飞奔。历史没有先见之明,也不能选择捷径,在目的未明之前,一切都处于昏昧之中。
      此时的魏惠王就处于这样的昏昧中。如果他能够预知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断然不会轻易放他走掉,遵照公叔座的嘱咐将他杀掉,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倘如此,魏国的历史、秦国的历史,春秋战国的历史,乃至后世一连串的历史,都将发生环环相扣的变化,至少那个名叫嬴政、远在赵国充当人质、看不到任何未来的丑陋儿童,不会在38岁上就完成统一大业,笑傲天下,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迎来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大的变迁。在这里,我们遭遇了许多级别不同的拐点——如果说秦国具有吞并六国的实力,得自卫鞅变法这个拐点,那么魏惠王之放跑公孙鞅,就是这个拐点中的一个小拐点。历史的道路就在公叔座与魏惠王会面的一刹分出了许多种可能,魏惠王选择了对自己最坏的一种,反过来说,是对秦国最好的一种。
      实际上,在东周列国中,魏国的变法走在了最前列,它的“总设计师”是魏文侯。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的改革,成就了战国时代一位重要的改革家李悝。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世袭制度发起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高级废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则可以因战功或才能而跻身政界,当代的官方史书将这一斗争诠释为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经济上,李悝则主张“尽地力”“平籴法”,为魏国的复兴积累物质基础。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这部奇书后来没能存世,根据《晋书·刑法志》的记载,我们知道它共分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我们无法知道它们的具体内容,但它们在魏国产生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却无须怀疑。如果魏惠王把魏文侯和魏武侯制定的改革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可能就是魏国,而不是后来崛起的秦国。在这场龟兔赛跑中,魏国跑在了前头,又在魏惠王那里停住了脚步,他笑得太早了,以至于把已经到手的优势拱手让人。
      魏惠王的态度让公叔座至为失望,公叔座从魏惠王轻蔑的表情中看出了这个王国的不可救药,终于,他对公孙鞅讲出了实情,并让他赶快逃走。公孙鞅逃走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本书,就是李悝的《法经》。
      公孙鞅就这样从魏惠王的眼皮底下消失了,他回来的时候,身后带着秦国的浩荡军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5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