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山阴,山河壮丽,长城脚下,热“雪”沸腾。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产业结构向新向强、发展支撑持续增强、民生福祉稳步推进……新韵山阴绚丽多彩。
今年以来,山阴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做深做实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办理等重点工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创新驱动 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近年来,山阴县实施北部“加工制造”、南部“文旅康养”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锻造发展长板,做足做优“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持续推动煤电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赢胜(山西)陶瓷纤维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时间赶制一批出口印尼的陶瓷纤维毯。生产线上的白色陶瓷纤维毯又名硅酸铝耐火纤维毯,是用煤矸石作原料,经过高温烧制成固废高岭土后加工而成,是一种超轻质、绝热、保温节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防火、隔热领域。
“我们公司目标是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纤维生产基地,计划两期共建设22条生产线。”赢胜(山西)陶瓷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天德介绍。
陶瓷纤维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山阴县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山阴县按照省委“五个一体化”要求,坚决扛起能源革命改革试点责任,推动煤炭绿色转型,提高煤炭供应韧性,全面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加快实施73.2亿元的华能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规划建设“综合能源岛”,推动智慧氢能源、华朔、华能晋北等新能源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火电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371万千瓦。充分发挥煤矸石、石灰石资源优势,在碳基、钙基和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上聚焦发力,积极引进新材料“链主”企业,抢占制高点、发挥新优势,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以超牌、恒科、赢胜等链主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碳基新材料、钙基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陶瓷纤维、电池负极材料五条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山阴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入园企业38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推动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申报古城乳业省级专业镇和合盛堡富硒小米、安荣钙化工两个市级专业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深化文旅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一山一河一带一路一群两城”为主体的中南部文旅康养区,积极创建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广武国际滑雪场当年建成、当年运营,日均接待游客2500人,最高峰达5000多人。
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山阴县呈现出从“一煤独大”迈向“多业支撑”的生动图景。
真抓实干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日前,山阴县场馆建设项目按时序推进,进入装饰装修、安装工程阶段;新韵体育公园正式启动,成为县城的新名片和新地标;荣乌高速连接线道路工程建成通车……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和“硬支撑”,山阴县聚焦发展需要,围绕短板弱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要素资源,扎实开展入企帮扶活动,全力打通项目建设堵点、难点,加快推动达产达效。今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3项,总投资287亿元,为山阴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截至10月底,已开复工项目177项,完成投资49.3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签约项目53个,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6.9%,签约项目当年开工51个,开工率96.23%。
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山阴县全面落实“五有套餐”,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跨域通办”、政务服务“双全双百”改革,优化“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机制,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应转尽转”,企业开办缩短到半天,简易注销公示时间由45天压减为20天,有效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了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完善助企纾困政策直达机制,推动各项政策顶格执行、及时兑现、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市场主体净增1730户、同比增长8.4%;累计受理转办12345工单8118件,办结7690件,办结率95%。
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次第落地开花,节节攀升的建设速度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了无限的经济潜力和后劲,正不断加速山阴的腾飞和蝶变。
惠农兴业 乡村振兴成色十足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中秋时节,合盛堡乡东双山村秋色宜人。村民看着机械收割的谷子,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志龙在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信心满满地说道:“我们利用黄花梁坡区土壤硒元素含量达国家标准的24倍特殊地理优势,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富硒谷子产业向强、优、精、细方向发展。今年种植谷子2000亩,全部采用膜下滴灌、膜侧播种、高密度新技术,每亩产量达700—800斤。”
科技助力谷飘香,冬播小麦试种忙。立冬时节,在薛圐圙乡黑圪塔村,农民正在忙碌的播种冬小麦。一粒粒饱满的小麦种子,随着播种机的缓慢前行,在地膜覆盖的同时,被快速播进土壤里面,农业专家紧跟在播种机后面,就近观察机器的工作状态,随时调整播种的密度和深度,力求播种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选定50亩良田作为冬播小麦试验田,立冬之前播种,预计明年6月份收成,之后再种青贮玉米,真正实现北方农田一年两茬,达到提升亩产量、效益增收的目的。”薛圐圙乡黑圪塔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山介绍。
近年来,山阴县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特”“优”战略,结合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区位特点,坚持以种粮为主统筹农牧融合发展,推行“宜粮则粮、宜草则草,以农载牧、以牧促农,形成‘草—畜—肥—田—粮’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依托精品小杂粮、现代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特色经济林、优质牧草、高品质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高起点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播种面积达87.99万亩,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建成骏宝宸、隆祥、大农禾三家牧草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奶牛存栏稳定在8万头左右,鲜奶产量完成15.3万吨。
该县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新业态,提高古城乳品、富硒小米、雁门香传统美食、老羊寨芦花鸡系列卤制熟食、众福缘苦豆豆香包、塞外火山土系列杂粮、织女泉土豆、喜大头富硒醋、马佳和西红柿罐头、百瑞源枸杞、“醇膳”牌燕麦片等特色农产品的销量额。
此外,全县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投入1.1亿元,重点打造35个和美乡村。加快推进1268座改厕任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177个村庄的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治理;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清洁取暖,投入339.24万元为2个乡镇5个村1542户农户,采购生物质燃料3084吨。
倾心惠民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山阴县委、县政府一贯的追求和目标。
今年以来,山阴县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县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以上。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重点实施总投资42.9亿元的50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县城集中供热扩容二期工程,解决8个片区约2220户的集中供热问题;实施26个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持续深化“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清理规范沿街商铺、广告牌匾900余处,各主干街道“蜘蛛网”全部清除,市容市貌显著改善。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优秀校长选树、名优教师培育、师德师风建设、优质生源巩固、数字化校园建设“六大工程”,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高考成绩稳中有升。
健康山阴稳步推进。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农村全部达到每村一卫生室一村医或者一室多医。完善2家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完成12家村级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基层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合格率100%,已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初评验收。建成健身步道7公里、社会足球场7个,完成12个村的健身路径更新。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710人,荣获全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荣誉。积极推进全民参保,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严格落实医保分类资助,低保、五保、孤儿、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参保资助资金全部划转到位。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业务下沉”等便民措施,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现“一站式结算”。
生态底色更加厚重。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持续深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今年1-10月份,二级以上天数266天;综合质量指数3.56,全省排名第29,改善幅度排名朔州市第一。扎实推进水生态修复治理,河头村跨界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水峪口饮用水源地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潺潺、鱼儿跳跃、众鸟飞舞……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下一步,山阴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两个基本实现”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阴篇章。
山阴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