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到12月,从盛夏到初冬,从一个市到另一个市,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寻访的脚步仍在继续,直到走完全省117个县……在山西晚报的文化报道史上,2023年的这场名曰“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必将写下重重一笔。
作为2023年山西省委宣传部安排部署的重大活动之一,由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的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涉及各市、县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成就的,以及倾注很大心力有着高度期许的,正在打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项目,包括历史文化挖掘、文化艺术重塑、文旅融合典范、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载体建设、康养项目建设等诸多方面。
此番,山西晚报用实际行动做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者,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通过报纸、客户端、各类视频号、公号矩阵等多平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报道,讲好山西文化故事,破解文旅流量密码,持续为广大读者和网友呈现一场场三晋文化盛宴。
山西晚报在新媒体时代学会“大变身”
其实,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做文化新闻,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5000年华夏文明浩浩汤汤,从旧石器时代发端,贯通上下五千年。尧、舜、禹三代建都于汾河下游,“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都在这里发生流传。时至今日,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和百分之八十的戏曲文物都保存在这里……没有点文化底蕴,做不好山西文化新闻。
而今三晋文化发展更是一路井喷,这也对文化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在当今这个时代,最准确、最高效、最有趣味、最吸引眼球地进行传播,无疑是个传播学的新命题。
过去,山西晚报的文化新闻报道,多是基于文化事件本身进行二维报道,我们基本只是记录者的角色。比如早年的“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报道、“平遥国际摄影节”系列报道等。而后的一些年,我们的工作更像观察者,基于山西的导演现象、基于山西的演唱会乱象等,主动观察、主动发声,在业内逐渐树立了山西晚报的权威性。
走到今天,山西晚报在新媒体时代逐步学会“大变身”,既可以做创意的策划者、活动的执行者、媒体的运营者,又可以做专业领域的研究者、高级论坛的组织者、文化现象的制造者。同时,我们也不断拓宽文化新闻的边界,在文物、文旅、出版等传统领域,以及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不断出击,让更多的资源汇集一身。
山西晚报在文化报道中找准了定位
这些年,山西晚报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并逐步找准了自己的定位。2019年,在文化领域,山西晚报重点关注了山西著名编导张继钢的舞蹈史诗《黄河》,并与山西省歌舞剧院签约拿下了它的独家报道权,从策划到推广,山西晚报全媒体团队出动,最终收获了满堂红。一篇一篇的重磅报道如同一声一声的春雷,在国内文艺圈炸响!而这也换回《黄河》未演先红、一票难求的山西“现象级”事件。当年首演时,全国观众除了澳门、青海、台湾没来人,其余地区观众都云集太原,真正实现了一个媒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从2020年开始到2023年,山西晚报与山西省文旅厅合作,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金牌导游带您游”“国家级长城文化论坛”“山西首个非遗夜市”“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全媒体行,“2023山西非遗购物节”……这些都是山西晚报延展触角的杰作,在打造活动过程中创立了一批拥有影响力和口碑的IP产品。
而最有探索意义的是,山西晚报在实施媒体融合战略中产生的一大创新性品牌:“文博山西”(公众号)。9年来,它以“塑造山西文化品牌,讲好山西故事”为己任,以文化、文博为切入点,用“互联网+”的形式深度挖掘和宣传山西文化和历史,高品质提供垂直化和精准化服务,在深奥的考古文博和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至2023年,每年创造利润百万元以上。
山西晚报将运用多种方式展示山西文化魅力
通过这些成功的案例,我们也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分众化、垂直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传播价值的入口选择。因此,未来发展中将遵循:紧跟“微媒时代”,借助新的传播介质,扩展主流媒体影响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把垂直领域的严肃内容做成有地域特色的全国知名品牌;坚持多种服务方式,形成集群优势,制造更佳传播效果。
下一步,山西晚报将继续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山西文化魅力;努力做好精细化传播和服务,“深耕+垂直+坚持”,线上和线下内容融合。且将以内容和活动为驱动力,打通文化相关部门,通过深度解读、短视频、直播、音频、研学调研等,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平台,激活山西文化资源,且将“内容+经营”并重。
12月1日,是山西晚报24岁生日,生日时刻大家却无法围在一起共吹生日蜡烛,因为很多人依然在路上,“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临汾站、阳泉站此刻正在进行中,或许大家在途中会唱一曲《生日歌》。
我们相信走的力量,并且相信,不论哪条路,只要走起来,总有一条路会通向未来……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案例1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
2023年5月16日起“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山西晚报社融媒体采访团持续走访我省117个县采访。本次活动通过与市、县宣传部部长,文化守护人、传承人,建设者面对面的访谈,通过对文化地标(名片)的实地踏访,让更多受众感受到三晋历史厚重和自然美景,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弘扬三晋文化。而今走访了50余站,关注度、影响力逐步提升,后续还将持续。
作为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品牌媒体、国企文化改革的排头兵,山西晚报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报道山西文化的新面貌,发现山西文化的新亮点,塑造山西文化的新名片,更传播了山西文化的新形象,展示山西人的文化自信,全方位反映“山西成就”,多维度彰显“山西特色”,强聚焦展示“山西风貌”,给更多人了解山西、认识山西、爱上山西的机会。这是山西晚报文化报道社会化效益比较显著的一次实践。
案例2
“文博山西”公众号
山西晚报新媒体矩阵之一,创办于2014年9月17日。经过9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包括文博山西讲堂、文博山西智库在内的融媒体综合平台。2019年5月成立工作室。
“文博山西”是山西晚报媒体融合战略的一大品牌,是贯彻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实践。很多文章发布后风行一时,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全国和山西文博界有一定的美誉度,对宣传山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是文博山西的影响成功转化的一年,除了社会效益,口碑和流量开始转换为经济效益,当年即实现收入上百万元。至2023年,每年创造利润百万元以上。
2021年10月,独家率先报道山西古建在大雨中受损情况,在互联网形成现象级传播,曝光量上亿,半个月内阿里巴巴、腾讯等平台和社会各界捐款4000余万元用于山西古建保护。之后,山西出台相关措施,专门拨款1.25亿元用于抢险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