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吴铮强 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宫廷政治视角,围绕宋代宫廷政治斗争中聚讼纷纭的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澶渊之盟、绍熙政变等,摆脱既有定论的束缚,力图从史料中寻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丝马迹,还原宋代宫廷政治权力的聚散变幻,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宋宫廷斗争的真相,重述正史遮盖下的大宋三百年。
张守真降神预言赵匡胤死亡的情节,在宋朝是由官方史书《三朝国史》所确认,而且杨亿《谈苑》“太祖闻守真言以为妖,将加诛,会宴驾”的说法很可能出自更原始的官方史料。如果赵匡胤是在与张守真死亡预言的对抗中“宴驾”,那么张守真就是参与赵光义夺嫡计划的关键人物,赵光义得手后必将对张守真感恩戴德,张守真必将因此而享尽荣华富贵。韦兵《“张守真神降”考疑:术士与宋太祖太宗皇权更替》详细梳理张守真的来龙去脉,完全证实了这样的推论。
有两篇重要的文献记载了张守真的事迹。一篇是王钦若的《翊圣保德真君传》,存于道教文献《云笈七签》中。另一篇是张守真之子张元济的《传应法师行状》,传应法师是宋朝赐给张守真的道号,这篇以碑刻形态保存下来的文献长期以来为人忽视,清代收入《金石萃编》,直至1996年才由唐代剑先生发现是张守真的传记。
综合其他文献,韦文发现张守真原本是乡曲纵逸、不拘小节的乡间巫觋。早期的官方史书,包括《太宗实录》《三朝国史》对赵匡胤死亡预言多有掩饰,道教材料记述的整个过程其实比较复杂。最初赵匡胤召张守真进京未必是因为病重,《翊圣保德真君传》称“太祖皇帝素闻之,未甚信异,遣使赍香烛青词就宫致祷,召守真诣阙,备询其事”,赵匡胤一开始便质疑张守真的降神事迹,将其召入京城其实是想调查一番。然而这可能是一个陷阱,或者说赵光义、王继恩之前故意让张守真放出一些皇位继承的预言引起赵匡胤的注意。见到赵匡胤,张守真吹嘘自己凭精诚召唤神明降临,“非精诚恳至,不能降其神”,并炫耀黑杀将军的各种神迹。但太祖认为这是无聊的骗局。《太宗实录》《三朝国史·道释志》也记载赵匡胤对张守真降神的强烈质疑。
据《翊圣保德真君传》的记述,赵匡胤将张守真安排在建隆观,第二天派王继恩让张守真降神,这次黑杀将军姗姗来迟,并说出了太祖死亡与太宗继位两个惊人的预言:翌日遣内臣王继恩就观设醮,移时未有所闻。继恩再拜虔告。须臾,真君降言。
问题是赵匡胤既然质疑张守真,怎么又派王继恩让张守真降神呢?韦文反复考证后认为,其实赵匡胤已将张守真软禁在建隆观准备施予惩罚,黑杀将军通过张守真说出两个预言时赵匡胤并不在场,这次其实很可能是王继恩奉赵光义之命私下请张守真降神,因为道教的“黄箓醮”属于比较低级、不适用于帝王级别的仪式。《翊圣保德真君传》记述的预言内容最为完整:吾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遵符命,降卫宋朝社稷,来定遐长基业,固非山林魑魅之类也。今乃使小儿呼啸,以比吾言,斯为不可。汝但说与官家,言上天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晋王有仁心。
黑杀将军首先宣告自己是保佑宋朝社稷的玉皇大帝辅臣而非山野鬼魅,训斥赵匡胤“使小儿呼啸,以比吾言”的大不敬行为,并让王继恩转告皇帝当夜他就将去世而皇弟必须继承皇位。但赵匡胤根本不可能相信这种鬼话,如果这次降神的幕后指使是赵光义,那么这是他请神抉择是否在当夜动手除掉赵匡胤夺取皇位。王继恩将黑杀将军的死亡预言直接告知赵匡胤等于宣告造反,这种情形几乎不可能发生,除非赵匡胤听到死亡宣判时立即被王继恩杀害,而杨亿描述的“太祖闻守真言以为妖,将加诛,会宴驾”恰好符合赵匡胤被宣判死亡时即刻被杀的推论。
事成之后,赵光义对张守真感恩戴德超乎寻常。当天午夜赵光义就将张守真召至内殿亲自参加醮谢。然后在张守真的家乡盩厔县修建北帝宫。黑杀将军又称“黑煞将军”,后来获封为“翊圣真君”,杨亿《谈苑》称翊圣真君与真武(玄武)、天蓬、天猷并称“北极四圣”。北帝宫又称“上清太平宫”,专门崇奉黑杀将军,张守真住持道观。赵光义给张守真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赵光义在位时,张守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甚至想要作威作福。太平兴国六年(981),张守真为黑杀将军请求封号,朝廷赐号“翊圣将军”,张守真竟然以黑杀将军的口吻要求朝廷解释“翊圣”称号中“圣”是指谁。韦兵分析,这是张守真不能接受朝廷将黑杀将军定性为皇帝专职的保护神,赵光义识破张守真的用意,以“玉帝辅臣所辅翊者,上帝也”答复张守真。张守真要求将黑杀将军定性为“玉帝辅臣”,意味着黑杀将军有权指定任何人当宋朝的皇帝。这样的人如果不受控制,必将成为宋朝政治混乱的根源,因此赵光义没有打算让张守真活过自己。赵光义去世的前两年(至道元年,995),张守真借黑杀将军的预言宣告不再降神。至道二年(996)张守真又被赵光义召至京中,数月之后返回乡里,“才至而亡”——这大约在赵光义去世前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