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子夜

烧炕取暖

  进入冬季,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地区,能集中供暖的早已开始集中供暖。无法集中供暖的,各种取暖设备也相继争相登场。不过,在我关于取暖的记忆中,儿时烧炕取暖的场景印象最深。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乡村。那时属于纯粹的计划经济时代,煤炭等紧缺物资根本供应不到乡下来。换句话说,即使能供应,一般老百姓也买不起。于是,冬天里采取火炕取暖,是最常用的取暖方式。
  高质量地盘好一个炕,是进行成功取暖的先决条件。盘炕看着简单,实则是个颇有技术含量的活儿。盘得不好,不仅浪费柴火,而且取暖效果也不行,更重要的是出烟不顺,整个屋子里都会浓烟滚滚,把人呛得咳嗽不止。印象中,父亲是个盘炕的好把式,一到秋后农闲了,便经常有人来找父亲去帮着盘炕。盘炕的土坯是用专门的模子挤压成的,大小合适、厚薄均匀。既能承受一定的重量,又传热快。取暖的火炕一般都与外间屋的灶台相通,做饭、烧水、取暖都能兼顾,可谓一烧三得。
  别看现在农村各类木柴有的是,那时可是紧缺的稀罕物。烧炕取暖,一般都采用收获以后的庄稼柯。棉花柯因为本身有点木质性质,属于烧炕取暖中的优等燃料,庄户人轻易不舍得用。只等来了客人或串门的乡邻,才会慷慨地烧上一回。棉花柯材质坚硬,相对来说燃烧的时间长点,填满一灶膛,就可以暂时不管了,只管去和来客拉呱喝水。玉米秸、各类干草,属于常用燃料。因为燃烧迅速,需不断地往灶膛里续填。每每放学回家,我和弟弟总会轮流坐在灶台边添柴。多少年过去了,一道道火舌窜出灶台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冬天刮大西北风的日子比较多,尽管寒风呼啸,勤快的庄户人也不闲着,会不约而同地往村外的树林里奔。不为别的,只为捡拾那些被大风刮折的枯枝。那些枯枝已经干到了“骨头”,属于取暖燃料中的极品。当然,去树林捡拾枯枝也考验着一个人的眼力见儿:既要顺利捡到枯枝,又要防止被掉下来的枯枝砸伤。好在人人都戴着厚厚的棉帽子,真正被砸伤的倒也没有几个。
  每每吃过晚饭后,随着火炕的持续散温,整个小屋里都暖和起来。父母喝着茶,我和弟弟吃着自家烙制的爆米花,一家人有说有笑,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温馨与祥和。
  时过境迁,虽然现在的取暖方式既现代又时尚,但再难寻到那时的氛围:看微信的看微信,刷抖音的刷抖音,每个人都在热闹着自己的寂寞……

□邓荣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7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