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12月2日至7日,一股浓烈的“蒲剧旋风”从河东大地吹向晋阳大地。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率部从运城一路北上,带着5部精彩剧目:新编历史蒲剧《忠义千秋》、舞台剧《永乐宫纪事》、经典名剧《西厢记》、经典歌剧《党的女儿》、新编现代剧《红白喜事》直抵省城,在山西大剧院开启为期一周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新创剧目展演”。此20年未有之规模,其势浩浩,其众泱泱!
6日下午,在“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引领下,为讲好河东故事、蒲剧故事、艺术院故事,推进蒲剧事业繁荣发展,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在太原召开“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蒲剧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特邀八位专家与运城方面主创面对面,畅谈蒲剧未来发展大计。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志峰等出席。
王志峰部长率先发言,他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文艺作品和人民的关系、文艺演出的市场化问题等几方面讲述了运城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蒲剧探索之路,以及在探索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之后,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蒲剧艺术院的改革之路,以及此番来太原汇演进行的市场化探索。
随后,编剧、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永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王芳;山西省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刘树春;著名编剧、三晋高端领域人才、山西省文旅厅专家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马连伦;山西日报高级记者、山西晚报社原社长、总编辑尹长虹;山西晚报全媒体文化娱体部主任范璐;编剧、山西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宋慧晶;山西省作协原主席、山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学文依次进行发言。
谢永峰作为运城永济人,怀着对家乡的深情作为专家首先发言。作为熟悉家乡戏剧环境的人,他很自豪运城每个县都有剧团,观众特别喜爱,生存环境旺盛。他听闻2021年运城市委市政府把原来的蒲剧团、蒲剧青年团、文工团和艺校合并组成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对此由衷称赞,他认为院团改革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作为创作出电视剧《于成龙》《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以及一系列话剧作品的著名编剧马连伦,先用几个“没想到”肯定了本次蒲剧周的作品和创作价值,认为山西蒲剧艺术院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但他同时也从专业角度解析,希望“在肯定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注意细节的描写。”以突出作品的深刻性。他为《忠义千秋》提议道:“我特别想看到曹操和关羽两个人畅谈‘忠义’这样一场戏,这可能是英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人性与人性的对话,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对话……戏剧的魅力在于极致的表达,这是观众希望看到的……”他的发言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山西晚报社的前任总编辑尹长虹,也是地道的运城人,沉浸在艺术周的前三场作品中,不仅让他用运城话直呼“美得太!”他看到所有作品的源泉来自河东大地,十分骄傲,认为“地方的才是世界的。”同时作为戏迷的他,提出几点建议,认为蒲剧还是应该保留普腔蒲调,同时强化名编、名剧、名演员。最后还从传媒人的角度,认为蒲剧发展要线上传播与线下相结合,打造立体传播新格局。
座谈会的最后,杜学文主席做收官发言,他认为这次蒲剧展演是向全社会的报告,是文化品牌的打造。他从运城文化发展态势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最后亮出“运城的蒲剧,是中国的蒲剧”且祝福蒲剧未来更好。
6日的这场研讨会进行了近三个半小时,蒲剧艺术院各位主创表示收获满满。
7日晚,大雪节气之夜,本次蒲剧展演的最后一台剧目《西厢记》与观众见面。这些天大家走过了芮城永乐宫、走过了解州关帝庙,终于来到了永济普救寺,与莺莺张生相遇,与千古传诵的爱情相遇。当台上台下在“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氛围里沉浸时,当满场观众在高亢激昂、音韵优美的蒲剧声腔里沉醉时,谁都忍不住在心里默念一句:“运城真美,蒲剧真美!”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
精彩发言摘编
打造讲好运城故事的“国家队”
王志峰(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蒲剧在如何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惑。
第一,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传统艺术如何适应现代人的问题。对于我们的蒲剧艺术,一直有两种声音。有一种说蒲剧要保持原腔原调;另一种声音就说蒲剧应该创新,要加入西洋音乐。我在想,其实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当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之前《忠义千秋》第一版在临猗演出,两个半小时,我觉得有点长,今年11月在北京演出,删到两个小时出头,但对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来说还是有点长,这也是我们在与时俱进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既有道的层面,又有器的层面。戏曲是以器载道,这种器不适应就要换,但核是不变的,我们传承的是它的核。所谓创造性挖掘、创新性发展,就是找到新的承载它的器,找到新的形式,适应现在的生活习惯、欣赏习惯。
第二,文艺作品和人民的关系。作为文化事业,我们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但我觉得这还不够。文化还要引领人、塑造人、激励人、鼓舞人,解决人的意识形态问题。所以文艺作品太高大上,观众可能不认账,总觉得你想教育他;可完全贴近人民群众的,又担心流俗。因此我们要坚持文艺作品引领性的同时,变换方式满足群众的需求,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以群众认可的方式去做群众喜欢的作品。
文艺作品是引导群众修行,让大家身心双修,带领群众一起欣赏的过程中,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第三,文艺演出的市场化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艺作品就有产品属性,要考量效益、票房。之前很多年,我们的文艺团体都是在等市里的惠民扶持,后来我们通过改革,整合了三团一校,成立了如今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希望他们成为讲好运城故事的“国家队”。
2020年春节前,我们决定尝试市场化,下面人反响很大。春节前我们把几个团的领导叫到一起,“我们试一把,费用我们市里先保证了,卖票挣到的钱归你们。结果还不错,卖了不少票,但赶上了疫情。”
这次我们在太原又决定尝试市场,是什么刺激了我们呢?就是去11月去北京演出。因为国家大剧院的排场问题,我们只能21号演一场。大剧院有900个座位,运城在北京的不下10万人,怎么办?我们当时就很感触。后来决定来太原,我们就要走市场,拿出80%的票面向市场,这样才能普惠百姓。
其实,只有走市场化,文艺工作者才能有尊严。政府当然要支持院团,但不是直接给钱,而是帮助他们打造作品。这次带来的剧目,我们请国家级的导演来创作,这都是政府支持。比如《永乐宫纪事》,运城市政府也拿了200万,但这些钱没有直接发给我们的演员,而是变成了作品,最终把产品推向市场。
这些年,我们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酝酿了大批运城题材,比如关公题材、永乐宫题材、龙门题材、黄河文化题材、盐文化题材、裴氏家族题材……我们在找运城文化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标识性符号,同时也希望能把河东文化带向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