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表里山河——咏晋诗文书法作品展”在山西省图书馆开展。
展一开,观者众多。
一是因此展的主题——书写三晋历代经典诗词,通过书法作品展现讴歌山西的山川盛景、人文名胜,表现了古代诗人的才情与风骨。从中,观展者可窥见古今书法艺术的交融与发展,感受诗书之中的历史沧桑与时代脉动。
二是因此展的作者——田树苌、马俊青、白杰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书风书貌集苑集枯、乐山乐水,但将他们的作品齐拢一堂,却也是一派姚黄魏紫的景象。从中,观展者可通过一幅幅书法作品对山西诗词书法文化成就进行一次再回顾,对书法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进行一次再发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新光芒。
田树苌、马俊青、白杰三位先生依次排列,一则论年齿,一则论师承。白先生后生,田先生长辈,马先生中年,白先生所学环境科学专业,却独好书法,曾拜马先生为师,毕业后结缘田先生。田先生乃德馨之人,乐于扶持,尤乐于扶持后生,为之指导,为之鼓励,为之站台,为之讲话,事后想来,依旧暖意融融。马先生曾任书法专业的系主任,桃李遍地、学生众多,弟子仅白先生一人。虽有这样的脉络,三人的书风书貌却有天悬地隔之左、迥然不同之悖,但共同理解与个性体验,并行不悖,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内容皆为咏晋诗文,以笔墨为媒,三人成阵,蔚为大观。
书者简介
田树苌 字楚材,室称四宁轩,1944年12月出生于山西祁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特聘指导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0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田树苌书法展”。近年来,先后在太原、大同、衡阳、深圳、东莞、台湾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出版有《田树苌书法集》《田树苌草书岳阳楼记》等作品。
马俊青 1961年出生于山西襄汾,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晋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太原师范学院创新教育研究所所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书法系主任。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分析》等作品。
白杰 字景行,号达雅,1979年4月出生于山西太原,祖籍晋中市榆次区。现任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山西省硬笔书法协会执行主席、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楷书委员会主任、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晋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成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全国百名青年书家书法篆刻作品邀请展;纪念建党100周年全国百名青年书家书法篆刻作品网络邀请展。作品被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图书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机构收藏。
田树苌:这是一场有启迪和开悟作用的展览
山西晚报: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您的想法,这个选题是即兴的、还是酝酿许久的?
田树苌:我们这个三人展,是我们老中青三个人聚在一起时的一个创意,我当即就想到了这个主题,也算即兴。但也是因为它在我心中酝酿许久,才会在那一刻脱口而出。
山西,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我们山西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尤其在诗词方面,比如说唐朝的山西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全唐诗》中记录的有5000多首,占到十分之一的份额。在唐代诗坛,山西籍诗人占有重要地位,初唐的王绩、王勃,盛唐的王维、王昌龄,中唐的柳宗元、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山西人。还有写《登鹳雀楼》的王之涣、写《塞下曲》的卢纶,等等。他们用如椽巨笔书写赤子情怀,展示了三晋文化的风骨神韵,歌咏了表里山河的壮美图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隽永篇章,是我们传承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所以此次展览以“咏晋”为主题也是我脑海中思索许久的一个想法。
山西晚报:山西也是孕育书法文化的沃土,名人辈出。
田树苌:是啊。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孕育诗词书法文化的深情沃土。从河东卫夫人到太原米芾再到名士傅山,山西在书法文化的发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历代书法大家以笔为梦、以墨为歌,抒发着对表里山河的向往与热爱。
山西晚报:您是三晋书画艺术界德馨之人,又乐于扶持,在许多活动上都有您的身影,如此奔忙为了什么?
田树苌:我今年虚岁都80了,但会坚持去参加一些书法活动,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的活动,就是希望能带动他们、鼓励他们、引领他们把我们山西的厚重文化,包括我们的书法文脉进行弘扬与繁荣,这是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山西晚报:您举办过许多个人书画展,这次的展览于您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田树苌:这次的展览是老中青三代人共同来举办的,突出弘扬描写山西的诗词文化的这个主题,观众能通过我们的作品看到山西的表里山河,看到山西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了解山西文化的深厚的底蕴。所以这个展览的不同就在于它有启迪的作用、有开悟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美学、文学、哲学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受众的文化欣赏层次。整个展览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的作品来展示深厚的中国书法传统和诗词文化,有深厚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马俊青:用诗词创作书法作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山西晚报:您觉得用诗词创作书法作品时,与其它题材有什么不同?
马俊青:用诗词来创作,这种形式确实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的话是想到什么写到什么,现在创作时要先研究诗词的作者,领会他写这首诗或这首词的心境,就是在写字的过程中要琢磨这个人。一个时代的作品要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用诗词创作书法作品时要考虑古今的结合,作品不仅要表达出情感,也要表达出时代风貌,真正做到为观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山西晚报:此次以“咏晋”为主题,书写三晋历代经典诗词,从情感上来说,在创作时是不是心境不一样?
马俊青:为这次展览创作作品的时候,我是本着向古人学习的心态来写的。而且写的时候确实是能通过诗词感受到我们山西表里山河的那种宏阔之感,觉得咱哪个地方都非常非常好。诗词是每一位诗人内心的一种书法,更凝练、更简洁,有时候我写出来以后,能感觉到那种境界,但有时候受一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就感觉不到,创作的作品就表达不出古人的那种情感。所以,在进行诗词书法创作时,需要好的心境、环境。
山西晚报:这些诗作不仅讴歌了山西的山川盛景、人文名胜,也表现了古代诗人的才情与风骨。
马俊青:是啊,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次创作是我向古人学习的一次过程,学习古人的创作精神和才情。从情感上来说,古人的诗词都非常精炼,我在书写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这些语言的朴实且感情充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山西晚报:您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对给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赋能有什么样的思考?
马俊青: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就是要把年轻的同志带好不要带偏。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一门艺术形式,以汉字书写来表达,所以搞书法创作要从研究汉字做起,从研究文字的发展做起。为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赋能,应该在基层书法爱好者这一基础上发扬光大,繁荣这个事业。对书法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刚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已经学成了,好像对书法很理解了,就是书法家了。书法的学习是持之以恒的,是要采众家所长的,所以我觉得书法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认真的、扎扎实实的、全面的继承和深入的传承。
白杰:这是一次珍贵的师徒共融、代际传承的宝贵体验
山西晚报:和两位老师联手办展览,您能从师承、传承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白杰:与田树苌先生和马俊青先生联手办展览,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传承的经历。作为最年轻的一员,我感受到了书法艺术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师承传统的重要性。田先生作为长辈,他的慷慨指导和鼓励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动力。而马先生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艺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这次展览对我来说,相当于在笔墨千年的汪洋中“取一瓢饮”,这不仅是展示个人技艺的机会,更是一次珍贵的师徒共融、代际传承的宝贵体验。
山西晚报:您给介绍一下各自作品的特点吧。
白杰:田树苌先生的行草作品充满了神韵和个性,他的长锋羊毫笔法犹如风暴般激昂,展现出强烈的动态美。马俊青先生的作品则在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擅长行草,作品在形式和神韵上都有独到之处。
其实,大家都知道,书法作品最忌讳的就是“有墨迹而无笔意”,我自己虽然行草尚处在成长阶段,但我在楷书的练习中积累了稳健的基础,在创作中,我更在意着墨于内涵精神,我希望通过自己独有的笔触去展现汉字的笔法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
山西晚报:您三人的书法风格不尽相同,放在一起办展,您觉得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白杰:此次展览最大的看点就在于我们三人不同的书法风格。田先生的行草强劲有力,马先生的作品则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我的作品则力求表现出年轻一代书法家的创新和活力。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宽广和深邃,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的机会。
山西晚报:您觉得此次展览主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白杰:众所周知,书法的魅力,它不仅人人可学、人人可悟,更让人们在运笔的过程中向更深邃的历史与文化踱步而去、思索而行。在我看来,书法里的一笔一画,既彰显着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史,又蕴含着中国式的独特表达与思想精神。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展示,也是对书法传承和创新的强调。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艺术的交流和传承显得尤为珍贵。我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传统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