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太原篇

践行“两山”理论 高质量打造太原西部后花园

——专访太原市万柏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小军

  •   万柏林区山水秀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西山叠翠钟灵秀,汾波浩荡涵物华”的美誉,是太原市依山傍水、业态多元、活力迸发的中心城区。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采访了万柏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小军。
      张小军:万柏林是宜商宜游宜业宜居的美丽城区,辖区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7万,是太原市面积最大、人口众多的核心城区,也是全省第一个全域街道化的县区。一是工业底蕴基础深厚。“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万柏林区布局太原重工、大众机械厂、西山矿务局等重大项目和晋西、汾机等军工企业,通过近几年大力“退城入园”“腾笼换鸟”,曾经的“老工业区”已转型升级为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重型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坚实支撑。二是博物馆藏文化绵远。拥有博览历史文化的“视窗”优势,唯一荣获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称号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唯一入选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山西地质博物馆,以及国家最早设立的博物院之一山西博物院就集中在我区。三是商业集聚现代文明。全省商业地标太原中海国际中心“双子楼”、全省最高楼宇信达国际金融中心,商业面积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华润万象城和公元时代城、小井峪文化产业园都落户我区,处处洋溢着现代商业文明的气息。四是文旅资源禀赋优越。万亩生态园、狼坡狮子崖景区、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尽显独特的旅游魅力。可以说,万柏林的工业发展在全国工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一件件文物让历史遗存更好传承延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脉,新兴现代综合商业体活力迸发,治山治水增绿建园,实现了由“黑”到“绿”的美丽蝶变。
      锚定“一二三四”目标定位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区
      山西晚报:万柏林区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全区的发展布局是如何谋划的?
      张小军:万柏林区精准把握政策机遇,积极融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锚定“以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活力引领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品质生活体验区、文明和谐幸福区‘五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和支撑,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城区”这一目标;明确“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两个方向,高质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项目建设增效、改革创新赋能、公共服务提质”三个突破,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力;开辟“高端商务经济带、高铁经济带、西山经济带、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经济带”四大战场,作为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于以上全区“一二三四”的目标定位,按照“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现有文化基础优势,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争创太原西部居住休闲的“后花园”。
      地上文物看山西 三晋缩影在柏林
      山西晚报:请您谈谈万柏林区域内知名博物馆,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张小军:驻地文化单位(企业)在万柏林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它们特有的“名片客流”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地区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其中最具牵引作用的就是山西博物院、中国煤炭博物馆和山西地质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是万柏林区吸引四海宾朋的一张“名片”,内部馆藏是一部完整的山西华夏浓缩史。馆内陈列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主题,诠释了燮父改唐为晋,再到三家分晋这八百多年三晋形成的历史。与之比肩的是中国煤炭博物馆,它将煤炭的形成、开发、利用,以及煤炭工业文明史让游客一览无余。山西地质博物馆展示出世界独一无二的地质历史、生物演化和矿物岩石精华,共有藏品5.1万余件。三大场馆每年游客如流,山西博物院2023年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200余万人,不仅提升了万柏林区的知名度,而且极大地带动了万柏林文化旅游业发展。
      文化遗存言古韵 游尽西山享胜景
      山西晚报:听说万柏林的文化遗存是有不少故事的,请您介绍一下以飨来宾。
      张小军:据史料记载,万柏林西靠云中山系、东临汾河,地处太原市的“乾”位,境内原有较大的居民聚落(现为街道名称)“万柏林”而得名。万柏林,林者,众也。万柏林区不仅柏树成林,聚贤纳才,而且文化多元,相互激荡。一是红色文化教人铭记初心。太原黄坡革命烈士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是一处缅怀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发挥出其文化、教育、旅游的多重功能。周家山抗战避难所、圪垛村知青大院则以一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文化元素吸引并激励着人们感知过往、勇毅前行。二是古建文化还原历史“记忆”。小井峪古戏台、王家庄居贤观、窊流华严寺、圪垛关帝庙、西铭广仁寺、堡山龙王庙、南寒真武庙、神堂沟龙泉寺、龙华寺、白道狼虎寺高僧塔等历史悠久的古建,雕梁画栋、独具匠心,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一个地区文化记忆的保护。三是自然遗存促进文旅融合。九院沙河源头挺立的“夫妻唐槐”和“汲水泉”“石佛岩屏”等特色旅游景点平添了几分幽静和闲适,扩大了万柏林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生态修复山水秀 观光度假邀君游
      山西晚报:万柏林区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文旅业态特色化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
      张小军:曾几何时,万柏林区的西山片区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夜夜点灯,村村冒烟”,地层下陷、污染严重,煤炭过度开采给生态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万柏林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大力关停污染煤炭企业,通过“四个一批”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和绿色转型发展。现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5.6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41平方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是提档升级一批特色景区,紧抓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以文旅康养深度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档建设王封一线天、玉泉山、偏桥沟等景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度假休闲境地。二是做强做优一批文旅康养产业,加快推动锦绣山河美术馆落地,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深化与西山示范区联合招商、联动建设体制机制,推动山西晋商创新总部基地、山西会务集团生态康旅小镇等项目建设,为西山片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三是深度开发一批大文旅融合项目,精心推出红色文化游、文化寻迹游、温泉康养游、亲子研学游、生态休闲游“五大”线路畅游万柏林。连续举办十届樱花节的玉泉山红樱烂漫,细流潺潺桃花沟百花争艳,狼坡园千亩樱桃苍黛绿染,全长13.9公里的王封一线天幽奇险惊。四是精心培育一批高价值的旅游品牌,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道(西山段)已成为“网红打卡赛道”,山晋地球仓枕星而眠、小隐于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被大自然环抱的云湖景观,占地2万平方米的大虎峪村九润数字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吹响了“基地+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冲锋号。
      当下,徜徉于万柏林西山旅游带,总让您仿佛感受到世外桃源的画意诗情、蓝天碧水的流连忘返、山清水秀的幸福恬静。我们坚信,乘着党的二十大的春风,“打造大美西山,再现锦绣太原”的盛景就在眼前!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历史沿革
      万柏林地区在明、清时期分属太原府阳曲、太原两县管辖。
      民国初废府归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由太原县第五区和阳曲县第三区分治。民国三十四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5年—1949年)太原市划分为16个区,即内8区(城区)和外8区(郊区),万柏林境域属外8区的第三、四、五区。太原解放后,1949年5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将16个区合并为8个区,万柏林境域属第七区。
      1950年8月改为太原市第五区。
      1954年6月改为万柏林区。
      1957年3月万柏林区撤销,划归太原市郊区管辖。
      1958年7月以万柏林境域为主,成立太原市河西区。
      1960年6月撤销河西区建置,成立义井、和平、万柏林、西山4个市辖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3月撤销城市人民公社,5月恢复河西区建置。
      1961年11月,将原西山人民公社地域析出,设立西山工矿区。
      1963年2月西山工矿区撤销,其辖区归河西区。
      1997年5月,撤销河西区建置,设立太原市万柏林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