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23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活动来到广东广州、中山、江门开平市等地,先深入采访了深中通道建设工地、翠亨新区翠亨大厦21楼综合展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又走了一趟侨乡,看了一路风景。社长总编们近距离了解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感受该省的历史文化底蕴——
深中通道:超级工程进入“精装修”阶段
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仿佛一条沉睡的庞大巨龙。眼下,建设者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一超级工程的“精装修”。现场,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专注倾听相关负责人对工程进展的介绍,并前往施工现场进行实地采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实现合龙。此后,建设者们又完成了沉管内全部压舱混凝土的浇筑。11月28日,海底沉管隧道实现贯通,意味着深中通道的主线正式贯通。
深中通道的设计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也将跨海“牵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翠亨新区:湾区西岸创新高地加速成型
在翠亨大厦21楼综合展厅,社长总编们远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一座正在加速建设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亦尽收眼底。展厅内,逐一呈现的照片、数据和影像向参观者展示了翠亨新区的历史演变、发展优势以及未来规划。
翠亨新区是广东省政府2012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新区(经济功能区),2013年3月25日挂牌成立,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战略平台。随着2016年年底深中通道动工建设,特别是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翠亨新区的区位优势不断突出。2021年7月,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由翠亨新区统筹南朗街道,发展空间由原来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226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翠亨新区将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城市形态和功能基本成型。同时,将依托产业基础和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构建以健康医药、新能源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与若干未来产业X为产业发展方向的“4+ X”产业体系,积极对接深圳等重点城市优质科技、产业和创新资源,打造湾区西岸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
伟人故居:守正创新保护孙中山文化资源
活动中,社长总编们走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参观。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核心景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注重保护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的同时,还管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杨心如故居以及翠亨村周围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坚持“保护文物及其环境求发展”的宗旨,坚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坚持“守旧”——守护价值、守护记忆、守护历史文化,并以现代管理理念及技术手段开展业务和实施管理工作积极创新。
有关负责人介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展示体系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构成立体多元、与观众互动、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展示体系,具备了现代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要素。
明阳智能:中山科技创新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中山加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在多个领域涌现出主引擎和火车头,明阳智能就是其中之一。调研中,社长总编们先后走进明阳天成实验室、光伏技术研究院、芯片科技馆等。
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明阳智能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多年扎根发展,现已成为国内领先、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能源集团,业务涵盖风、光、储、氢等清洁能源开发运营、高端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以及工程技术服务领域,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和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前列。
明阳智能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全球布局“一总部、五中心”的研发创新平台,拥有2000余名科技人才,同时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能源局海上风电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明阳智能已形成了2000余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200多项,在全球海上风电创新领域排名第一。
小榄永宁华中路工业园:破旧锌铁棚厂房华丽蝶变
产业要发展,空间要保障。调研中,社长总编们深入小榄镇永宁社区华中路工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层现代工业厂房和进驻企业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中路工业园占地面积150亩,改造前,这里曾是连片容积率低、土地资源收益低的破旧锌铁棚厂房。通过一手抓改造、一手抓招商,如今这里正加速向“工业配套商业、绿化休闲”于一体的高档工业园区迈进。目前,园区44亩启动区4栋建筑面积共7万平方米的高标厂房已完成招商,11家企业已进驻投产,其中4家为规上企业。
放眼整个中山,像华中路工业园这样在“一夜春风”中实现蝶变的产业空间不在少数。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底,中山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近3万亩,项目容积率提升至3.0以上,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850亿元。全市最大“工改”项目——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将腾出工业用地3000多亩,联动顺德容桂,打造珠三角西岸家电产业新高地。
无限极:触摸湾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脉搏
步入广州无限极广场,两栋以超长空中斜交连廊连接的鎏金曲面大楼,极具艺术律动感和视觉冲击力。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是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旗下成员,是一家从事中草药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在这座看起来像博物馆、美术馆的未来科技感地标建筑中,来自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们探索健康产业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如今,中医药和养生文化深入人心,健康养生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黄健龙介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无限极也借助科技创新进一步做好质量管理。在数字化管理中,利用中草药种植管理“天眼”追溯系统,通过扫描二维码,让客户与消费者可轻松回溯整个种植加工的全过程。在无限极全球科研中心,一支由多领域、多学科的博士、硕士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中草药健康产品研发团队,与剑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夫曼团队等全球优秀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展开合作。目前,无限极已经拥有651项有权专利,并在中草药及多糖领域进行专利布局。
自力村碉楼群:世遗碉楼维系华人“根魂梦”
江门市素有“中国侨都”之美誉,530多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华侨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成为社长总编们调研采访的重点。
自力村碉楼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核心。据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在中国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和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于20世纪初,当地华侨、侨眷经历不同文化的熏陶后,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打造自己心中理想的故居。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如今,开平碉楼融合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调研采访期间,不少社长总编留意到,虽然自力村碉楼群内碉楼采用了世界各地的建筑元素和西式建材,但顶楼均设神龛、神台,用于摆设祖先牌位;一些碉楼的大厅墙壁上还挂着华侨家族成员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既有19世纪末湿版摄影技术拍摄的家族长辈照片,也有20世纪末胶卷摄影时代的家族合照,还有最近10年青年华人回乡探亲时挂上的照片。横跨三个世纪,华侨家族以这种方式在故居“团聚”,令人印象深刻。这体现了开平碉楼成为海内外重要连接点,维系着海外乡亲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
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华侨古镇变身文旅地标
23日下午,社长总编们来到赤坎华侨古镇。这里位于江门开平市潭江中游,从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起,当地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大量乡亲从这里走向海外。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胞支持下,赤坎镇先后建起了600多座骑楼,绵延3000米,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由此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繁华商埠。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涵盖骑楼、碉楼、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使赤坎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山东省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枣庄晚报总编辑尹伟对这里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印象深刻:“赤坎古镇吸收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岭南华侨文化。而且在沿街的骑楼建筑,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
赤坎华侨古镇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赤坎华侨古镇启动修缮工程。项目规划以赤坎历史文化特征最显著的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建筑景观风貌形成黄金河岸和码头景观的沿江传统风貌轴线;以赤坎两大家族关氏和司徒氏的自然领域分成上埠核心和下埠核心,展现20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构建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酒店、民宿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
据介绍,2023年1月,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启试运营。截至目前,赤坎华侨古镇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赤坎华侨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赤坎华侨古镇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 一个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休闲度假区。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