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约84,800,000人。
寻根溯源
张姓起源大致分为四:
1.据《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孙挥首创弓箭,因其官职得姓张氏。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的晋国大夫解张,其子孙以其字张侯命氏,也称张姓。又载,张姓世仕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除部分留原籍外,大多随新都建立而迁移。此说不被张氏族人所采纳。
3.赐姓而来。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赐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为张姓,以后其子孙以张姓自居。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少昊青阳氏,少昊之子挥(一说为黄帝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繁衍播迁
传说时代的张姓起源于尹城国之青阳,青阳即清阳,古以山南水北为阳,也就是说张姓得姓之地在清水河之北滨,然当时的清水河始于何地,终于何处已很难详考,亦不可以现在之清河代古之清河。其起源地主要说法大致有四:
1.山西太原说,尹城国青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在今山西太原有昌宁公祠(台骀庙),传说台骀是挥公的孙子,曾治理汾河,平息水患,历来受到人们敬奉,是张氏的始祖。
2.山西永济说,挥受封张国,以国为氏。张国之地在永济。此说系湘人何光岳先生考证提出,值得重视。
3.河北清河说,清河是张姓的名门望族之地,有天下张姓出清河之说。
4.河南濮阳说,颛顼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挥乃颛顼族弟,活动区域在濮阳是很正常的事。这一说法乃近年一些学者提出。
总之,清水河最早养育了张姓族人,早期的张姓主要繁衍于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春秋时晋国及战国时韩国张姓者,繁衍甚广,在京兆、太原等地形成望族。汉代以前,张姓由河南以北地区繁衍到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由此,张姓一族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同时期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汉代,张姓族人有的落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也有的迁往东北及西北等地。汉末的董卓之乱,使中原地区生灵涂炭,北方的张姓被迫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迫使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此后不久,吴郡张姓首先崛起,成为我国张姓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繁衍中心。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也同存于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成为各姓氏中显赫的一员。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占领黄河南北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为躲避战乱,张姓又一次大举南迁,经过多次的南迁,从而使得张姓在宋代至元明清时期分布于大江南北各个区域,形成了一支支庞大的族系,其中不乏有许多名门望族,并使张姓成为我国几大姓氏之一,且始终位居前列。
宗族特征
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2.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字行辈分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显。”据1935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张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张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