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现在很开朗,见到熟人会热情地打招呼。”12月22日,晋中市民王女士像往常一样,带着女儿小雨(化名)来到晋中开发区脑瘫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小雨今年6岁,从2018年开始,她就在该院接受治疗。几年里,孩子从学会翻身、爬行、走路,到能自己吃饭,每学会一个动作、一项技能,王女士都激动不已,她说:“政府每年都会给2万元补助用于孩子的治疗,为我们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同样,今年3岁的小香(化名),在几个月大时被诊断为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全面发育落后。2021年11月,小香来到晋中乐善康复服务中心,经过诊断评估,该中心的康复治疗师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方案。看着孩子一天天进步,小香的妈妈也由最初的焦虑变为欣慰,她说:“政府的救助让我们及早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并尽快进行了治疗。如今,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好。相信不久的将来,她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步入校园。”
像小雨、小香一样,晋中市还有不少儿童和家庭受益于政府实施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为孩子抓住“康复黄金期”,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健康。从2017年起,晋中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纳入民生实事,为更多的“折翼天使”点亮希望之光。
为了推动工作进一步开展,晋中市残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联合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出台了《晋中市2023年政府民生实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实施方案》,将今年符合救助条件的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由0岁至6岁扩展为0岁至15岁;救助内容包括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手术、支持性康复服务,其中,全日制救助标准由省定1.5万元/人/年提升至2万元/人/年,非全日制救助标准由省定9000元/人/年提升至1.2万元/人/年。
晋中市残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和筛查诊断标准,推动残疾儿童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在全市残联系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残疾人工作督导调研活动,并贯穿全年;发布《晋中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负面行为清单(试行)》《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建设监管,提升救助服务质量;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和全国“爱耳日”“助残日”等时间节点,聚焦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政策解读,使政策宣传精准直达,努力实现残疾儿童“应筛尽筛”和“应救尽救”。
截至12月24日,晋中已对1265名残疾儿童提供了救助服务,其中,为252名初筛阳性0岁至6岁儿童提供残疾筛查诊断救助,为1013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