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员 双手“裸奔”只为能操作仪器
持续的低温天气中,气象工作者不仅坚守在业务一线,观测第一手数据、准备预报天气,还要到室外巡检仪器、人工观测及时维修被冻坏的仪器。
12月23日7时25分,当山西晚报记者来到晋中市榆次国家基本气象站时,从2009年工作至今的杨伟正准备外出巡检室外的仪器。他说,在外出巡检前,需要查看前一晚的气象数据,“根据数据的跳变和缺测就能判断气象检测仪器是否有故障。”
杨伟说,他开始上班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和气压的观测全靠人工,每小时外出记录一次,现在几乎都是自动检测回传数据,不过他们每天仍需要三次定时巡检,查看设备是否正常。
此时,室外温度零下20℃,记者戴着帽子、手套,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走在观测场内,没一会儿便感觉冷得不行,杨伟却没戴着手套,他说戴着手套不好操作仪器。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会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记录降水量、冻土深度等各类气象数据。
“这是气温和湿度的检测仪,要打开看看里面的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这是风塔,测风向和风速的,需要看上面的球转不转,遇到暴雪或雨淞天气时,球会被压住不转,我们就需要爬上10米的风塔去清理掉上面的积雪。”在观测场内,杨伟边走边向记者介绍,由于风塔上的活动空间狭小,平时只能一人上去操作,前段时间,副局长王栋就上去换了根风杆。
指着观测场内的一台仪器,杨伟说那是天气现象智能观测仪,12月10日下雪前,副局长王栋带着他按照观测要求对仪器进行校准时,由于需要一点点调整角度,他们在室外调试了快3个小时。“修的时候不能戴棉手套,完事后感觉手、耳朵都不是自己的了,手指差点冻掉。现在,设备能正常采集数据,就是冻伤了,也是值得的。”杨伟说。
说着,杨伟测量了一下积雪的深度,从地上的一种仪器中拉出一根细细的软管,他摸了摸软管里结冰的位置记录了下来,“这是冻土的深度。”
巡检结束后,回到气象中心,记者发现他的双手已被冻得通红。
8时许,杨伟准时参加了气象会商,结束后,发送了温情报告,报告中除了榆次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数据外,还有整个榆次区内的18个无人气象站的数据。
气象观测越发智能化、精细化,对观测员的要求也会更高。“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杨伟说,天气预报只是一部分工作,更多的工作是这些基础类的观测项目,这个工作也需要有人去做,而且需要越做越好,他觉得这是一种传承。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快递员 越冷越忙 一句“辛苦了”心里暖暖的
冲锋衣棉服、围脖、头套、护膝、帽子、耳罩等全副武装起来,平均网点每天到达四个班次,根据班次到达的时间进行户外工作。快递员跑一来回大约1.5—2个小时,平均一天跑4趟,这是快递小哥在极寒天气里的工作量。12月22日,记者走近快递小哥,体验他们严寒中的“坚守”。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请签收。”28岁的樊晓亮迅速递过快递,搓一搓冻僵的手指,扭头又钻入了寒风中。这几天,气温急剧下降,坚守岗位的户外劳动者成了人们关注的群体。
7时许,山西顺丰梅园千峰营业点内已经热闹起来,樊晓亮和同事们都已到位,开始了快件装卸和分拣工作。前几日,全国北方城市大范围降雪,导致部分高速封闭,运输车在沿途受阻。雪融路通,大量快递被集中运抵太原,派送任务很重。
“越是这样的天气,反而越忙,因为大家购物会更偏向于上网完成。”樊晓亮说,之前接连两场降雪,影响了送货速度。这几天,得把“时间”抢回来,每个人尽量多送点,让居民尽早拿到快递。
“电动车电充满了吗?”樊晓亮看似“漫不经心”和同事攀谈,手下却有条不紊地分拣、扫描、整理快递。为了更方便一些,他戴着一双毛线的半截手套,五个手指头都露在外面,拿着手机,给一件件快件录信息。清点完,自己需要派送170余件,这一天注定“不轻松”。
不到8时,他戴上厚厚的围脖,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发了。尽管电动自行车上有防风被、把套,但仍然感到了寒风凛冽,很快耳朵被冻得通红,呵出的白气消散在冰冷的空气里。
背街小巷的积雪已经形成冰面,很滑很陡,所以15分钟的路程,樊晓亮花了25分钟。“您好,您的一件快递到了,在家吗?”到了小区楼下后,他停下车,挨个打电话,两人在家,一位女士让放在小区的驿站。“姐,我看着是个生鲜,您等会可记得来取啊。”他不忘提醒客户。接着他“蹬蹬”一口气爬到4楼,核对信息无误,把包裹交到收件人手里。临走,对方关切地说了声“谢谢,辛苦了。”
极寒天气下,樊晓亮的双手冻得通红,手指也有些肿胀,但他最担心的却是手机“罢工”。“今天早晨,因为天气太冷,手机就自动关机了,怎么也打不开。我只好拿出备用手机来帮助客户录信息。”樊晓亮说,这两天受到冷空气“骚扰”,手机时不时会“罢工”。对此,自己随身携带两部手机和一台充电宝,“要第一时间联系到客户,用最快的速度录好信息。”
在户外录信息手太冷了不听使唤怎么办?“手其实还好,捂一捂或者在站点烤一烤就缓过来了。有时跑上跑下,出一身汗,都顾不上手冷。”樊晓亮笑着对记者说,大冷天,尤其是大风天,最怕出汗,“穿得再多也不顶事,风一吹全冻透。”
前两天,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樊晓亮又一次来到丽景苑小区送快递,刚敲开李老师家的门,迎接他的是一杯热水。“天冷,快进来暖和暖和,喝口热水再走。”已经退休的李老师热情地招呼着他。“虽然我没有进屋,但那杯热水真的让我心里暖暖的。”
“我们辛苦点不算啥,收到很多客户的关心,还有公司、社区的关怀慰问,感觉这份职业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关注,很有获得感。极寒天气中,有了这些防寒用品,有了大家的关爱,我们从里到外都暖暖的。”樊晓亮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寒冷天气下奔波在大街小巷所有快递员的心声。
山西晚报记者 许晶晶 武佳
冬泳爱好者 “泳”气十足 感受冬日别样激情
12月24日上午,太原室外温度低至13℃,汾河公园里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显得清冷而安静。但山西晚报记者来到汾河公园南内环桥北匝道桥附近的冬泳基地时,这里却十分热闹。有人在河面清理冰层,好让活动范围再扩大一点;有的已经换好了游泳衣,在岸边运动热身;还有的已经迫不及待下到水里,开始了这项“勇敢者的游戏”。
74岁的李师傅已经坚持冬泳十五六年了,退休前是一名煤矿工人。“因为工作性质特殊,我不到60岁就退休了,退休了就开始游泳,走到哪里游到哪里,一年四季都不间断。”李师傅笑着说,“相比其他季节,冬泳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坚持下来突破自己,特别有益于健康,你看我一年四季几乎都不感冒。”
在冬泳基地,大家下水前都会进行简单的热身。已经换上泳装的李师傅,热身方式是踢毽子。只看见一只小巧的羽毛毽子在他的脚上飞舞,在空中划出一个个美丽的弧线。“十八九号那几天特别冷,我也没间断。”李师傅一边热身一边对记者说,“冬泳是越冷越快乐,当一次次挑战成功时,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十多分钟后,李师傅打算下水了。顺着扶梯而下,水刚到腰部,他就如同鱼儿一般游了开去。先游一圈蛙泳,再游一圈自由泳,好不惬意。此时,又有几位冬泳爱好者换好了泳裤、泳衣,在岸上做拉伸运动,然后勇敢地跳入冰冷的水中,体验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体力好一些的,游个三五圈,大致两到三分钟,体力一般的,游一圈就赶紧上岸,不到1分钟。“冬泳,最重要的是一个态度。”一位刚上岸的女士说,“不管下水时间长短,只要天天坚持,就是一种胜利。”
谈起坚持,刚开始冬泳的宁先生深有体会。宁先生今年63岁,近几年总是被腰酸背痛困扰,眼睛也干得厉害。“我各种办法都试过了,怎么都不见好。去年冬天路过南内环的时候,看见有人在这边游泳,他们都说坚持冬泳有助于身体恢复,我就起了冬泳的念头。”宁先生说,要开始冬泳得从夏天开始,天刚开始冷的时候,忍一忍还能坚持,“前几天气温急剧下降,风吹到身上就和刀割一样,我这才体会到坚持的不易。”
一阵冷风吹来,记者拿笔的手已经冻得通红几乎不听使唤,忍不住放嘴边哈气。但只穿了泳裤的宁先生表情自如,仿佛只是在“晒太阳”。他告诉记者,坚持冬泳以来,自己从怕冷慢慢变得不怕冷,心态也越来越好了。“要想战胜寒冷,必须敞开心胸直面寒冷,当我们用自己的意志力战胜了寒冷,当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就会豁然开朗,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满足。”宁先生说,自从开始冬泳,感觉自己的腰板硬朗了,眼睛也更明亮了。
据介绍,太原市常来冬泳基地游泳的一共有100多人,其中女士有20人左右。年龄最小的40多岁,最大的80多岁的。冬泳时间大都为9时至16时,外穿羽绒服棉鞋到汾河冬泳基地,再换泳衣泳裤下水畅游。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冬泳,加入到冬泳的行列中来。”宁先生说,“冬泳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运动。它不仅能增强意志力和毅力,改善身体素质,还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宁静和放松。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冬泳,尽情感受冬日的浪漫与激情。”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