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太岳山脉,西界黄河之水。山西简称“晋”的起源在这里,而且最早的中国故事,也从这里开始。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临汾,采访了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建国,共同感受临汾5000年文明史的传承和深厚底蕴,展望文旅融合新发展的蓝图。
溯源文化根脉 寻访最初中国
山西晚报:我们知道临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气质颜值俱佳,请闫部长具体介绍一下?
闫建国: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汾水之滨,东倚太岳,西靠吕梁,因濒临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而得名。全市总面积20302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397.6万人,现辖1区2市14县和12个省级开发区。
临汾历史底蕴厚重,可以在寻古访贤中品味“灿烂人文”。这里历史悠久,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4300年前帝尧在陶寺建都,2600年前晋文公在此成就霸业,600年前大槐树下走出千万移民,是最早中国、帝尧故里,是三晋之源、晋国古都,是根祖圣地、华人老家。这里文化灿烂,有粗犷剽悍、雄浑激昂的威风锣鼓,有源远流长、情满梨园的蒲州梆子,有闲逸空灵、精致雅丽的剪纸,栩栩如生、传形传神的皮影、木偶,等等,享有“戏曲梅花之乡”“剪纸之乡”“锣鼓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遗存丰富,襄汾丁村、陶寺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沃天马遗址等举世闻名,西周铜鼎、东周玉器、赵城金藏、宋元瓷器、元代壁画等数量繁多,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级160项,市级365项;不可移动文物8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96处,市级30处。这里名家辈出,有唯天为大、民无能名的民师帝范尧王,有智慧睿德、功绩无量的文字始祖仓颉,有最早规范法度、惩恶扬善的法祖皋陶,有最早精通音律、制定乐谱的“乐圣”师旷,有最早西行取经、弘扬佛教的高僧法显,有博学多识、独树一帜的儒家宗师荀子等,英才荟萃、龙腾虎跃、文脉绵长。
临汾自然禀赋独特,可以在寻奇访幽中领略“山川形胜”。放眼太行山、吕梁山,山山有神韵;骋目汾河水、沁河水,水水有妙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气势磅礴,世界三大冰洞群之一——乡宁云丘山冰洞美幻奇绝,天下第一湾——永和乾坤湾自然天成,世界上最高的琉璃宝塔——广胜寺飞虹塔流光溢彩,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北方明清民居建筑群——丁村民居,还有四大古衙之一的霍州署衙、独一无二的大云寺铁佛头、金碧辉煌的小西天千佛庵、建筑恢弘的蒲县东岳庙等,景点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可以说,临汾是每个人一生中值得至少来一次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美景,都会让你终生难忘、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这里城市魅力无限,可以在寻朋访友中体悟“青春时尚”。这里很靓,我们全力实施城市更新、靓城提质行动,全面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内外兼修”,汾河水清、树绿、景美,空气清新、舒适、怡人,大街小巷“美颜”,古韵新风“兼容”,颜值气质“兼修”,城市品位、内涵、价值、魅力全面提升。这里很潮,我们全速加快城市文化主轴主脉建设,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品质、有创意的精品民宿、口袋公园、街头游园、茶吧书吧等,建设了一座座现代立交桥、一条条精品示范街、一处处网红打卡地,构建高层次活力时尚休闲带,青春之城、活力之城的魅力越来越彰显。这里很美味,有香辣过瘾牛肉丸子面、有“千年美汤”曲沃羊汤、有舌尖美食浮山刀拨面,还有霍州年馍、乡宁月饼、洪洞小吃等特色美食,说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心心念念。可以说,这里就像年轻人一样,阳光自信、充满活力。
以上这些亮丽的“名片”,就是临汾市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优势所在、自信所在、底气所在。
凸显文旅优势 打造特色品牌
山西晚报:临汾文旅资源如此富集,在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上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闫建国:近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总要求、“各项工作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总目标,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耕文化底蕴,厚植资源禀赋,持续擦亮“回家”“寻根、铸魂、悦生活”等文旅品牌,奏响了临汾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时代强音。
文旅产业全面提速提效,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加强基础设施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持续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地标。洪洞大槐树、云丘山、壶口瀑布3家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A级旅游景区全覆盖;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国甲级旅游民宿2个;市博物馆、市图书馆陆续建成开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建成启用;临汾市黄河板块旅游开发综合项目、乡宁云丘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项目、姑射山仙洞沟景区开发项目等重大文旅项目相继落地开工,文旅品牌创建进入新阶段。
文旅活动多点助力赋能,以打造“热点城市·热点临汾”为契机,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创建“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为目标,成功举办了“大河论坛·黄河峰会”、尧都文化旅游节、晋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等重大文化活动,先后赴西安、淄博、深圳等热点城市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推出“不枉临汾”“何以中国”“我在临汾爱着你”等宣传视频,叫响“爱临汾·赢未来”“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等品牌。今年“十一”期间,临汾“回家”游热度飙升、人气爆棚,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686.57万元,带动消费累计约19亿元,文旅品牌效应迈上新台阶。
文化传承凸显自信自强,着力赓续临汾文化根脉,推出图书《平阳记忆文化工程系列丛书》、音频《琨璋讲晋国》、微信公众号“平阳记忆”、歌曲《何以中国》、专题片《尧舜之都》等,策划启动《让文物说话——临汾文物大观》《晋国史研究丛书》图书编纂工作,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推动“平阳记忆文化工程”“文明守望工程”等,着力推动临汾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晋国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改陈布展工作高质高效推进,丁村遗址、陶寺遗址、曲村—天马遗址及晋侯墓地、侯马晋国遗址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新增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旅品牌价值彰显新内涵。
构建文旅产业体系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山西晚报:未来,临汾市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谋划?目标是什么?
闫建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走在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是临汾市委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我们的总体布局是:构建“一核一域一轴两翼”发展框架,即:以市区为核心,以市域为支撑,以沿汾为主轴,以沿黄、沿太岳为两翼,整体布局全市文旅产业发展,这既是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必然要求,也是着眼临汾文旅发展实际的科学选择。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坚持一年打牢基础,三年重点突破,五年整体提升,不断改善供给体系、优化旅游服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到2023年年底,文旅产业率先由全面复苏向高质量发展跃升;到2025年年底,临汾成为全省一流旅游城市;到2027年年底,临汾建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标识地、全球华人根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的重点任务是:高起点谋划未来发展布局、高品质打造产品供给体系、高水平提升文旅消费体验、高标准擦亮“回家”金字招牌、高质量推进智慧旅游发展、高水准开展文旅宣传推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推文旅消费全面升级,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建设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步履不停,诗行远方。下一步,临汾将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符合临汾实际的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推动临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