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临汾篇

最初中国传华夏之根脉 魅力绽放现太平古名邑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   襄汾,地肥水美,山河形胜,东有崇山巍峨,西凭姑射耸峙,汾水穿流其间,是中华文化的根祖之地。丁村遗址、陶寺遗址、汾城古建筑群,勾勒出华夏民族发祥的脉络。这条中华文化的主根,孕育出襄汾辈辈英才、灿烂文化。赵国名将李牧、汉代名相张良、隋代大儒王通、元曲大家郑光祖,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起源于西周的跑鼓车、产生于汉代的平阳麻笺制作技艺、发端于唐代的天塔狮舞、久负盛名的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历经岁月洗礼,依然传承有人,魅力无限。
      这片土地,千年风华,机缘永续,衢通九州,商聚八方,是全国特色产业百强县、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全国最大的生地营销基地、全省小麦粉加工第一县、全省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尧京葡萄、官滩红枣等一大批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生态游、休闲游、乡村游等旅游新业态正在形成。

      名片1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的陶寺村,距今约4300年到3900年。在这个前有汾河、背靠塔儿山的小村庄,陶寺先民开启了“中土之国”的辉煌历史: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神秘的朱书陶纹,以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龙图腾,皆展现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最初中国”从此走来

      在厚厚的黄土覆盖下,一个久远时代从遥远的传说中走来,它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在款款流淌的汾河畔,一个史前时期的“中土之国”诞生了。
      陶寺遗址的地理位置,被学者称为“地中”,处于北方种植粟和黍为主的旱地农作物与长江流域以稻米为主的丰水农作物的交叉点。经过40多年的考古挖掘,结合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陶寺文化被判定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陶寺城址,考古学家发现陶寺古观象台基址——13个柱子围成的半圆形夯土柱列,壮观而神秘。
      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节令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当太阳从塔儿山升起,阳光会从对应的柱缝中通过,狭窄的缝隙仅有20厘米,正好相当于目测太阳的直径。考古学家发现,陶寺观象台所在位置是“天坛”,与它对应的还有地坛。王者居地中、以天坛祭天、以地坛祭地,在陶寺以后的夏代、商代都城皆按照这样的规制建设。
      从敬天礼地的观象授时,到以礼乐牧民的金石之声,这个4000年前的都城,已具有北京故宫午门的结构,有了凹形城门结构,东西两侧伸出的部分为城阙,即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典型的“回”字形双城结构,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外墙有装饰性的白灰墙皮,殿内墙皮涂有蓝铜矿制成的颜料,坚硬的殿内白灰地坪,堪比瓷砖;出土的彩绘陶龙盘,盘旋的龙身,有鳞状斑纹,双耳,长颌,张着巨口,衔着一枝禾苗。与后世夏、商、周“龙”的形象一脉相承。
      陶寺王墓、宫城等所体现的“王权”社会,各类礼乐器所反映的“礼制”文明,以及最早出现的“铜器群”,均与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逐渐形成的华夏文明有明显传承关系,是华夏文明众多根脉中的“主”根。“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可以被认为是最初的‘中国’,它提供了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国家都城遗址的范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说。
      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襄汾县正在打造陶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重点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建设中华尧舜文化传承园、陶寺文化艺术创意园,全力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圣地。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陶寺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陶寺农耕文明展示中心、环境整治工程及园区道路等。陶寺遗址博物馆预计在2024年对外开放,将利用数字化展陈与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突出遗址研究收获和陶寺尧都的卓越成就,向世人展示陶寺遗址的都城性质,成为全面展示陶寺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窗口。

      名片
    2 唐人居

      襄汾县南贾镇东牛村的山西唐人居文化产业园,有全省首家晋作家具博物馆,展示了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各类晋作家居和家具珍品。这里有晋南民居体验馆,七进院落的明清风格建筑群用材全部采用老砖。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简朴宁静,丛丛翠竹倚着斑驳的墙壁,处处流淌着古风古韵的气息。

      晋作古典家具风华长存

      走进唐人居文化产业园,传统文化的魅力扑面而至。老院子、老牌楼、老木雕、老砖雕、老石雕等,各种老物件应有尽有。穿越历史,在深秋蔚蓝天空下,焕发新生。
      唐人居文化产业园隶属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公司,是中国红木家居行业三十强企业,从收藏散落民间的明清家具起步,到修复明清古典家具、继承晋作家具制作技艺仿制明清家具,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其制作的古典家具已经走进人民大会堂、乔家大院、同仁堂、平遥古城,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之一。于2022年建成的唐人居文化产业园,设晋作家居博物馆、文创臻品馆、晋作家具展览馆;手工坊、老磨坊;红砖艺术体验区、明清建筑体验区、乡村记忆砖瓦长廊体验区和百亩竹园体验区。
      穿过一座飞檐青瓦的牌楼,推开一扇古色古香的房门,就步入晋作家具博物馆。这个全省首家晋作家居博物馆,展示了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各类晋作家居和家具珍品。襄汾县位于古平阳府近畿,历史上就是日用家具的制作与集散地。明代以来,在南北家具艺术的交流中,取他人之长,扬自身之优,避材质之短,创造出了以楠木、榆木、楸木为材,经煮、泡、烤、磨、漆、光以及披麻、披灰、髹漆、打蜡等复杂的工艺流程,制造出极具自身特色和又具北方地域风格的晋作家具,几百年来久占北派家具中晋作家具之鳌头。
      晋作家居博物馆综合多功能,集灯、光、声于一体的多媒体和陈列的书籍、史料相互融合,介绍了晋作家具的发展、渊源,能够实现多人互动学习。在家具生产工具板块,整齐陈列的锯、推、锥、刨、线等老物件展示了家具制作的全流程、全过程;在晋派建筑构件板块,精美的石雕、砖雕、铁艺展示了晋南建筑的风格和精巧;在生产生活用具板块,传承数百年的铁犁、簸箩等物件展示了晋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在家具展示板块,宋元明清时期的椅凳、床榻、桌案、柜架、神龛等5类20余种,全面展示了晋作家具丰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面“非遗大师工作室”的牌匾悬挂于朴质的青砖墙壁上,穿过不大的房门,里面却别有洞天:艺人正手持刻刀,在青砖上刻绘着莲花、鲤鱼、云纹的图案;正在拓碑的艺人手持棕刷在宣纸上拂过,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正在修复旧家具的艺人或锯或刨,让有上百年历史的物件重焕生机……来此研学的学生们,通过看古建、知历史,体验非遗技艺、感知文明积淀,开启身栖自然的游学之旅。

      名片
    3 尧京酒庄

      襄汾地处世界葡萄酒黄金纬度带,位于襄汾县大邓乡上西梁村的尧京酒庄,集葡萄种植、酿造、文化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精品酒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山就势,美酒采重力酿造,酒窖藏两山之间,美酒陈年其中,藏风纳气,东方自然哲学与西方酿酒技艺在此邂逅。

      黄土高原上的美酒之约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是中国最早种植和酿造葡萄酒的地方之一,有“葡萄酒之乡”的美称,在西汉时期就开始种植葡萄,到了唐代,葡萄酒生产达到第一个高峰,刘禹锡、王翰、白居易等山西籍文人都留下了赞美葡萄酒的诗句。
      尧京酒庄母公司2011年由焦化行业跨界进入葡萄酒行业,多年来大手笔投入4.68亿元,以求做到“与众不同”。现在的尧京酒庄,以优质酿酒葡萄园、中高档葡萄酒生产、农业生态观光、葡萄酒文化游览闻名于临汾地区,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精品酒庄。
      尧京酒庄位于一处三面环山的台形坡地,地处太行山脉的余脉,与“尧都”陶寺近在咫尺。太行余脉700米的海拔,挡住了寒流和风沙,年均2512小时日照与高达12.1℃的昼夜温差,不仅赋予葡萄充分的甜度与风味,更使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得以累积,山川潜藏力量,大地孕育华美,亿万年形成的褐土,富含钙、铁、钾、镁、氮等多种营养元素;尧京酒庄在此平整、改良3500余亩土地,采用标准化建园,引种赤霞珠、马瑟兰、西拉、霞多丽、小芒森等。葡萄藤深深扎根于此,在汲取充足大自然养料的同时,也孕育出独特的矿物味道的尧京葡萄酒。
      酒庄主体结构分为3个部分,最上面的一层是酿造车间,中间一层为稳定车间,最下面一层为酒窖和灌装车间。酒庄使用重力酿造法,葡萄酒可以从上一个车间自动流到下一个车间。酒庄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阶梯式分布,让葡萄酒在不同车间之间的输送不使用泵,而是依靠重力,减少机械对葡萄酒的损伤,最大程度保留葡萄酒的香气。
      地处葡萄种植黄金纬度带、华夏文明发祥地,适宜的气候、独特的地质、先进的工艺设备、浓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尧京酒庄“独特品味”。2021年3月开业的尧京酒庄文化科普馆,是景区的文化“颜值”担当,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分为葡园漫步、尧京传奇、酿造的秘密、寻味识酒、尧京与艺术5个部分,集中展示了葡萄品种、种植、葡萄酒酿造、蒸馏酒生产、葡萄酒品鉴和葡萄酒艺术作品。
      襄汾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尧京葡萄酒等一批品牌打造成省内有位次、全国有影响、外销有路子的优势农业品牌。中国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知名葡萄酒专家王树生品鉴酒庄的产品后,认为尧京葡萄酒最大的特点就是适饮性好,受普通消费者欢迎,特别是两款高端酒有法国陈年葡萄酒的风格特点。尧京酒庄还原自然的本质,用科技造就高品质葡萄酒,产品荣获“首届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第九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国际领袖产区葡萄酒质量大赛”铂金奖等多项重量级大奖,是中国酒庄酒认证、产区标志性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

      名片
    4 汾城古建筑群

      隐藏在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的汾城镇,是一个拥有大规模古建筑群的宝藏小镇。小镇坐落在山脚下,依山傍水,行走在充满浓厚历史底蕴和极具人文气息的古老街道上,仿佛穿越了时空。这片土地上,现存金、元、明、清4个朝代23处古建筑。

      古建密布的“宝藏小镇”

      来过的游客说,时光仿佛在这个“宝藏小镇”停步。“金襄陵,银太平。”汾城镇原为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2006年5月,汾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汾城镇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汾城古建筑群,穿行千年、遗存丰厚,从唐贞观年间到清道光年间总面积约达2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驾齐驱、光彩夺目。
      始建于唐的文庙,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城隍庙与文庙前后相倚,两庙除高低错落的五颜六色的琉璃顶建筑外,还有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葱参天,蔚为大观。
      汾城古建筑群,惊艳时光、底蕴深厚,广为流传着尉迟敬德、王勃、郑板桥、董其昌等名人轶事,沿袭着赵氏孤儿、夜平晋国、汾阴迁民、鲁班建塔、王通施教、李牧守孝等美丽传说,高跷、旱船、台阁等民间艺术大放异彩,太平米醋、臊子面、油粉饭、车轮子等传统美味十里飘香。
      夕阳西下时,汾城镇的风景美不胜收。游人漫步在古镇的小巷中,可以看到炊烟袅袅。你可以随处品尝古镇的美食,这些美食都是古镇人民的智慧结晶,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夜幕降临,古镇的夜晚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古镇的夜景宁静而祥和,灯火阑珊处,可以看到人们在悠闲地散步、聊天、唱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镇人民的热情与淳朴,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今年6月9日,在“热点临汾对话湾区”深圳文博会临汾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上,襄汾县人民政府与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就襄汾汾城古镇保护利用开发项目进行签约。双方就襄汾汾城古镇保护利用开发项目进行合作,充分发挥汾城古镇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努力将旅游业发展为襄汾县的动力产业和支柱产业。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01、07-09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5期

    • 第2023-12-22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