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全面且真实呈现19位民国女子人生,《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节选——

吕碧城:踮起足尖换一种谋生姿态

  •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桑妮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19位又美又飒的传奇民国女子,以及她们人生拥有的丰沛可能性。这19位惊才绝艳、风华独具的女子,如林徽因、张幼仪、萧红、张兆和、董竹君、潘素、潘玉良、孟小冬、黄蕙兰等,虽然历经坎坷,却以其优雅自持的个性,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全书史料翔实,客观全面,以理性清丽的诗性笔触,书写这些传奇女子坚忍谋生、果敢谋爱的一生,展现了她们的独有风骨。书中还插入百余幅民国老照片,真实呈现了民国女子的群像。我们可以跨越百年时光,看旧时人生,悟心灵归处。
      她,着高调彩衣大触世目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的男人、民国的女子,皆是活得极有风度的人。
      民国女子里,那个特立独行、才情绝异的吕碧城,最是入我心。
      孤傲的张爱玲,是极少盛赞一个女子的。同为女子,她因自己独有的傲骨,嘴上甚少提及,更是惜墨去呈现。可是,唯有对碧城,她用一支天然妙笔写道:“中国人不太赞成太触目的女人。”早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满清,却有一位才女高调彩衣大触世目。便是吕碧城。
      诚然,在清末民初那个特殊年代,碧城这“彩衣”的背后,不知要弹落多少忌恨的眼珠。还好,她是生来有着强劲傲骨和侠气的女子,凭着一世文采,硬将那一身“彩衣”穿出了飞扬的才气与雍容的霸气。
      彼时,她以文词彰显于世,在清末民初的年代风雅独步、叱咤风云,横跨文学、政治二界。一时“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中国诗坛盛产才女,比如鱼玄机,比如李冶,再比如薛涛。然而,能如碧城这般“巾帼英雄,如天马行空,即论十许年来,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者,绝无一人。
      用龚自珍词“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来形容这位“广闻博学,才情秀拔,小令远绍南唐,得力后主,多以单纯明净、准确凝炼的语言设造意境,直抒胸臆。长调步武清真,直薄北宋境界”的才女,真是贴切至极。碧城挚友、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龙榆生也赞誉碧城为“近三百年来名家词中之殿军”。
      碧城的诗词,真的极美。读来有一种绝美超然的情愫袭上心头,一如她的名字——碧城。
      碧城的诗词之美,亦是被大家印证和赞誉不绝的。
      尤其是诗,我每每阅读碧城的诗,依稀看到她在时光的荒野和历史的洪流中渐行渐近。光影流转里,我亦仿佛见到一个蛾眉婉转的女子,带着那么一丝朦胧冷艳的唯美意韵,若流星般划过夜空,飘然来又去。
      真真让人目眩神驰。
      她,是硕果辰星式的女子
      碧城生于清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安徽旌德人,翰苑世家,家有藏书三万卷。
      父吕凤岐,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与晚清诗人樊增祥(樊山)同年,历任国史馆协修,玉牒馆纂修,后任山西学政。母严士瑜,通文墨,工诗文。姊妹四人,长姐贤钟,字惠如,后任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姐美荪,在许多女校任过领导;碧城行三,三人皆以诗文名世,有“淮南三吕,天下知名”之称。幼妹贤满,字坤秀,亦工诗文,后任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教师。
      自小,碧城于姊妹中就尤为慧秀多才。
      追溯时光,可看到12岁“含苞”之龄的碧城,在诗词书画上的造诣已颇有可观,时人赞曰:“自幼即有才藻名,善属文,工诗画,词尤著名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有着“才子”美誉的樊增祥,读罢碧城的新词:“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秋风说剑,梦绕专诸旧里,把无限忧时恨,都消酒樽里。君认取,试披图英姿凛凛,正铁花冷射脸霞新腻。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聊写丹青闲寄。”不禁拍案惊绝,断不信这年方十二之少女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之词作来。
      她的才情,由此可见一斑。
      年方双十,碧城已凭借过人的才情成为京津一带颇有名气的闺媛才女。
      是年,报刊上常见她的文章,各种文艺聚会上亦常见她的身影。
      不过,碧城令世人钦佩的,并不只因诸多被曝光的才华,更在于她才情之外那率真刚直的心性,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那年《大公报》创刊之际,她即成为主要的撰稿人之一。在此,她连续发表鼓励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写着这样文章的她,如同一棵郁郁葱葱摇曳着的树,被那个时代的女性向往着和倾慕着。
      事实上,放在当下,浑身散发着独立正能量的她亦是会为无数人追捧的。
      那位响彻耳际的女侠士秋瑾亦与她生活在同一时代。秋瑾与小自己8岁的碧城一见如故,并欣赏有加。她主编的《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之际,曾殷切地邀请碧城写发刊词。
      她们二人同为一类女子,惺惺相惜。只是,她们的选择并不相同。
      当年,秋瑾曾力劝碧城“同渡扶桑,为革命运动”。而碧城却“持世界主义,同情于政体改革,而无满汉之见”。最终,“彼独进行,予任文字之役”。
      她们走的虽不是同一条路,却皆活出了自我。
      碧城,是创立中国第一所官办女子学校的人。
      彼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为推行教育改革,上奏朝廷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恰这时,碧城正为开发民智,维护女权而积极筹办女学。不久,在天津道尹唐绍仪等官吏的拨款赞助下,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
      那一年,碧城仅21岁。
      碧城在这所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里一待就是七八年,后提任校长,成为我国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
      碧城创办女学,成绩显著,深得袁世凯的赏识。北洋名下学堂数十所,都开设了新式课程,聘请的总教习、教习大都是外国人,像碧城这般二十刚出头的女子,竟被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实是绝无仅有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