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健康

脑子里的这颗“小黄豆”个子虽小影响巨大

  总是看不清、视野受限或者感觉乏力、没胃口的人注意了,如果怎么也好转不了,记得查查脑子里那颗黄豆大小的“垂体”——这应该是不少神经外科医生在面对垂体瘤的潜在患者时最常说的劝告了。那么,什么是垂体瘤?有人说它会反复复发,是真的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姚晓辉。
  病因不明确 发病人群广泛
  姚晓辉介绍,垂体位于脑底部的中央位置,只有黄豆大小,它在蝶骨中的蝶鞍内,上方有视神经经过,两侧被海绵静脉窦所包围,底部为蝶窦及鼻咽。而垂体瘤,指的就是起源于垂体组织的腺瘤,属于颅内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垂体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居原发性脑肿瘤的第2位。而且,垂体瘤发病人群十分广泛,且存在发病高峰期,相关数据显示,儿童期、30-40岁是垂体瘤发病的小高峰期。
  垂体瘤分为两大不同类型:会分泌激素的垂体瘤和不分泌激素、或者分泌的激素暂未引起明显的内分泌症状的垂体瘤。前者会过多地分泌某一类激素,例如,以最常见的泌乳素腺瘤为例,催乳素分泌异常,过量的泌乳素可造成女性月经不规律、非哺乳期溢乳,甚至闭经,并最终导致不孕;老年女性患者常可以出现骨质疏松。男性泌乳素腺瘤患者同样也会出现乳头泌乳、性欲减退以及性功能障碍;另外,生长激素分泌异常,“肢端肥大症”,或者儿童期发病称为“巨人症”,而且可能合并有大肠肿瘤、心肌肥厚、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后者虽然不分泌激素,或者分泌的激素暂未引起明显的内分泌症状,但这类腺瘤却不停地长大,以至于正常垂体受压变形,因此这类患者往往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例如精神萎靡、怕冷无力、不孕不育等。
  “目前来说它的发病原因暂不明确。”姚晓辉说,但很多时候都被认为和某些内分泌的失控有关。因为垂体拥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可分泌生长激素等在内的多种激素,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大多离不开它。当垂体的细胞生长失控时,就会引发“垂体瘤”。而垂体瘤一旦出现,人体的腺体、器官功能也就会跟着乱了套。“这就让每个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同,有人可能表现为头痛,有人就表现为视力下降。”姚晓辉说。
  需要注意的是,垂体位于颅内的“交通枢纽”,周围分布重要的血管、神经及海绵窦,这些结构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垂体柄等,无论是哪类垂体瘤,危害都极大,应尽早治疗。
  早期发现垂体瘤 日常生活要留意
  姚晓辉介绍,垂体瘤虽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因此,往往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根本无法察觉到病情的变化。但如果能根据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及时就诊,或许就可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首先是视力改变,包括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他说,当垂体瘤体积较大时,肿瘤可能向上压迫视交叉,继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生活中,一些青少年、中老年患者,很容易自认为是近视眼、老花眼、白内障等眼疾,要么一直在眼科就医诊治,要么认为这是年纪大的“自然现象”,就容易延误治疗。
  其次,就是与激素分泌相关的症状。垂体瘤有时也会导致某些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电解质紊乱或精神异常等症状,甚至由于肿瘤卒中(肿瘤内部突发出血、梗塞或坏死),可致肿瘤体积突然增大,并引发垂体功能危象。因此,一旦有上述症状或体征,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而垂体瘤的临床筛查也很简单,一个是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来判断有无垂体瘤;二是内分泌抽血化验,判断是哪种类型的垂体瘤。
  有了“瘤”不可怕 治疗方法多样
  那得了垂体瘤,该怎么办?是不是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对此姚晓辉解释说,门诊中,确实有一部分患者,一听说脑子里得了垂体瘤,就以为必须通过手术摘除,因此心理压力很大,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甚至家庭。但实际上,垂体瘤可以通过手术、药物和放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决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大家有这种误解,可能是因为10年前神经内镜技术还不是主流技术,且不能单独完成巨大肿瘤的全切,而开颅手术也不能完全切除,只能通过多次手术缓解症状。”姚晓辉说,但现在通过内镜手术,就已经能实现完全切除肿瘤,让垂体瘤的复发率降到极低的水平了。
  姚晓辉举了两个例子,前段时间,他就遇到了两例老年复发巨大垂体腺瘤的患者,一个73岁,一个68岁,均在10年前因垂体瘤做过手术。“此次肿瘤复发,且肿瘤较大,向颅内方向生长明显。其中,68岁的患者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眼睛只能部分看到。”他说,这种情况,两人只能接受手术。这种手术的危险性在于,这两名患者都是需要经鼻扩大入路才能做到全切肿瘤,而对于复发肿瘤,术中解剖结构不清,需要扎实的解剖基础及精准的技术,才能确保手术的安全。“以前可能这种手术大家不敢尝试,但这两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视力也明显改善。”他说,“就想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大家,确诊垂体瘤后,要正确认识疾病,及时就诊,根据医生的指导开展治疗,不要过于担心。”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