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总从一段机缘开始。
生于金代的冯道真,
本是世间一个平凡人,
许是受了二分磨难三分启迪,
入了这空空道门。
得了法箓,拜了师父,
一道道头衔加持,
也算是求道得道、求真得真。
龙翔玉虚观宗主,
清虚德政助国真人,
七十七岁的冯道真,
终老于念兹在兹的西京城。
流云仙鹤为他指引方向,
疏林里的夕阳,照着他的故乡,
全真的玄风拂过他的道袍,
故事的最后,人间正道总是沧桑。
第一回 七峰山灵根孕育,全真道玄风振兴
大同西南,有山峰俊秀绵延,名七峰山。清乾隆年间《大同府志》卷四有记,“七峰山在坤云(山)南五里许,高八里,盘踞三十余里。其阴隶大同,其阳隶怀仁。山有七峰,曰笔峰,曰太史峰,曰剑峰,曰鳌峰,曰白云峰,曰摩天峰,曰玉女峰,七峰罗列。摩天峰最高,其脊有青石盘旋至巅,远观似龙壁,有玉龙洞。洞口风声迅疾,深杳莫测。”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己酉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时,冯道真出生于此“洞天福地”。史载生在七峰山玉龙洞,显然有些偏离实际。冯道真许是在七峰山的道观或村庄出生,抑或这只是他与道家结缘的假托。“道真”是他后来的道名,从“道”字辈,他的俗家名字已无从考证。
冯道真出生这一年,金世宗完颜雍崩,金章宗完颜璟继位于柩前。此时,王重阳在1167年创立的全真教,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已逐步建立起深厚的组织基础。全真道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
与冯道真成长相伴随的,是全真教的兴盛。1222年,王重阳的弟子之一——丘处机以73岁的高龄,历时两年多,跋涉万里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成吉思汗对其到来慰勉有加,三次召见并作长谈。丘处机对成吉思汗问及的为治之方及长生之道,均作了仔细回答,深得礼敬,被尊称为“丘神仙”。1223年,当丘处机请准东归时,成吉思汗令其“掌管天下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1224年,丘处机返抵燕京(今北京),礼请住持大天长观,从此这里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全真道的宫观、弟子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
第二回 顺感应入道全真,领玄门敕封真人
全真道在北方地区快速兴起,宣教弘道,广建宫观,大同地区也不例外。元代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大宗师尹志平曾来到大同建观布道,轰动一时。成碑于元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的《大元故清和妙道广化真人玄门掌教大宗师尹公道行碑铭》记载,“丙申(1236年)秋,(尹志平)奉旨试经云中(今大同),度千人为道士”。《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铭》中也有记载,“(尹志平)继而被命于云中,令师选天下戒行精严之士,为国祈福,化人作善”。时年冯道真47岁,正当壮年,尹志平“度为道士”的千人之中,或许就有冯道真的身影。
当全真教以愈演愈烈之势在北方席卷,冯道真似乎也找到了他夙寐以求的寄托。他“从教主岳公道易真人传授法篆,礼宗主王玄庆为师”,正式拜入了全真教。箓是道教中记录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也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有相关的符图,有时又统称符箓。在道教礼仪中,“受法箓者,即具位。如未受法箓,即称奉道弟子,当尽心中所欲言词”。壮年的冯道真得了法箓,表明他已成为正式的全真道弟子,开启了他修道求真的人生。
冯道真入道后,取道号“青云子”。子,旧时多称为人师表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道祖老子、葛洪号抱朴子、司马承祯号白云子等。而道号通常是道士本人依据自身修行特点给自己取的别号,例如吕祖号纯阳子、丘处机号长春子、王重阳号重阳子等等。冯道真道号的“青云子”,充满了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意味,这也正是全真道修行的宗旨。冯道真悟性颇高,很快就成长为西京地区全真道的重要人物,任龙翔万寿宫宗主。宗主是元代时全真道观领袖常见的称谓。龙翔宫在清代府志中有记载,“龙翔宫在县东,辽时建,明洪武间重修”。
除了玉虚观宗主,冯道真还被封为“清虚德政助国真人”。宋金时期,一般敕封著名道士以“真人”等头衔。入元后,全真历代祖师和历任掌教等皆有封赐,元朝效仿前朝授予各派宗师“真人”或“大真人”封号,用以确定各派掌教宗师的合法地位。冯道真被授予“真人”名号,即是其宗教地位的体现。关于其封号,“清虚”是道教中内炼的名词,指清净虚无的境界。“德政”和“助国”则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政治色彩,冯道真生前经历了蒙古灭金的过程,该封号或许是嘉奖其弘道教化之意义。此外,大同地区的道教领袖闫德源,也曾被封为“清虚大师”,二者是否有所关联,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回 年古稀驾鹤西去,宋家庄羽化登仙
元至元二年(1265年)六月初八日,冯道真离世,时年七十七岁。他的门人杨志祥、乔志通、李志常等,正在为他寻找一方吉地下葬。此时,大同一位叫武君福的人,因“要银使用,别无所得”,遂将名下宋家庄西南一块面积二十五亩的土地,以二十五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龙翔观冯大师”。冯道真的弟子们“卜宅兆”后,将他安葬于大同城西北宋家庄。直到今天,此地仍名为宋家庄。
冯道真的墓葬为砖砌单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顶。墓室后部砖砌长方形棺床,上有一块大青石板,板上置木棺罩。棺罩上绘二鹤翱翔于云层,似乎正引导着墓主人乘鹤飞升。
冯道真的尸体放置在棺罩内,装束依然保持着他修道时的模样:元宝形的道冠,束着他的长发;黑色的乌纱,遮挡了他的面庞;黄色丝织的棉袍和玉环丝带,包裹起他生前的荣耀;圆口棕底的短鞋,不知是否能将他带去向往的远方。
墓中随葬的45件文物,勾勒了这位真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木质的房屋、影屏、巾架、盆座、蜡台、镜架、供桌以及大铜盆、小铜镜等,与生前起居别无二致,是元代家具的真实缩影。精美的豆青长颈瓶、豆青瓷罐、豆青瓷碟、豆青釉里红大瓷碗等,光泽华美,是元代钧瓷的杰作。墓志、牌位、戒板和衣钵,彰显着他的道教身份;石砚台、龙纹墨等文房用具,或许曾陪伴他写下道家的经典与心得。凡此种种,再现了这位道教大师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寄托。
第四回 旧山水丹青绘就,谒吕祖问道求真
冯道真墓室内,绘制了大量壁画,设色典雅,题材丰富。其主题,既有仙鹤驻足、童子奉茶、老道观鱼、疏林晚照;又有老者论道、道童焚香、仙鹤云游、吕祖诗文,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道教文化意味。
其中,以墓室北壁的山水图最为精美珍贵。壁画为水墨画,东西长2.7、高0.91米,右上角题“疏林晚照”四字。前景是夕照中的村庄,屋舍零落,树木疏朗;中景是烟波浩渺的江面,舟辑扬帆,纤夫拉船;中远景是苍劲起伏的山脉,崇山峻岭,群峰迭翠。整幅壁画用笔潇洒细腻,浓淡得宜,勾勒了一幅“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的山水美景。
8世纪中期,唐代墓葬中开始描绘独立、成熟的山水画。2014年西安新发现的韩休墓北壁绘一幅山水画,展现出一水两岸、山峰高耸、溪水蜿蜒的景致。山水画的四周绘赭红色边框,表明此画可能为屏风或画障,这也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独屏山水图。此后,山水图壁画在五代、宋金墓葬中偶有发现。到了元代,山水图壁画发现较多,已发现的有数十处。据相关学者研究,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当时山水画兴盛的社会背景之下,居室内大量装饰山水风景,供人赏游,墓室壁画也模仿当时的家居陈设。“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疏林晚照图”所绘景色,也许是冯道真所出生的西京大同玉龙洞七峰山的风景,这里是归野山林、修道问学之处,也是追求自然、惬意生活之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原发掘简报,墓室西壁“论道图”中的背屏上写有诗文:“西邻乙□□,不□个老□,贫乐有余白,酒□来筵行,客□□□□,为收□□□”。原断句似不妥,根据其文字内容,这首诗应为七言绝句,“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这首诗据传出自吕岩,即吕洞宾。吕岩,一作“喦”“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运城著名的永乐宫,即在唐代吕公祠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并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鄠邑区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冯道真墓壁画中坐于松下的老道,形象与《列仙全传》对吕洞宾的外貌描写“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凤眼朝天,双眉入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皇梁耸直,面色白黄……喜顶华阳巾”相类。壁画中所绘的,或许正是冯道真故后与全真道祖师——吕祖谈道论道的场景,这也是他修道求道的理想世界。
文/白月 图/李航
1.冯道真墓出土的元代石砚台。
2.元代钧釉瓷碗。
3.元代钧釉瓷碟。
4.元代带座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