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走进西易村村史馆,承载着该村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图片映入眼帘。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都在诉说着西易村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村史馆里,展现的是村民过去的生活,也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更是村民生活富裕起来的见证。村史馆是岁月流转的痕迹,更是一代又一代西易村村民在党的带领下拼搏奋进、艰苦创业的缩影。
筑梦圆梦追梦 “七有”目标已实现
贫瘠的土地,打不出粮食,却蕴藏着丰厚的煤炭资源。新中国成立前,西易村民就有背炭谋生的。直上直下的“马镫梯”,爬进爬出的“黑窟窿”……西易村的村史馆里有一副写实的沙盘,模拟了当年背炭人的境况。
村史馆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有白面馒头、白豆腐烩菜、散装白酒。这张普通却略显奇怪的照片背后有个故事。
当时由于西易煤矿生产方式落后,效益差,面对烂摊子,担任西易矿矿长的苗滋种贷款20多万元补发了工人工资,重新恢复了生产,并果断提出“堵塞管理漏洞,反对铺张浪费”的口号。包括在招待客人的问题上,他都作出硬性规定:“如果不是上级特别安排的会议,一般来矿客人要从俭招待,都是白面馒头、白豆腐烩菜、散装白酒,想吃炒菜没有”。为此,经常来检查工作的熟人给苗滋种送了个“三白矿长”的雅号。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西易村党委为了畅通民主协商渠道,通过“收集协商议题、制定协商方案、开展民主协商、确定协商成果、评价协商成果”五步工作法,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村级民主协商制度化,增强了村民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西易村实行的是党委统一领导、村委监督、公司自主经营的党管农村、党管企业模式,走的是发展集体经济、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路子,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公司的自主经营,又保证了村集体和村民权益。
一个平凡的乡村,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致富之路,集体经济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稳固和壮大,西易村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弱有所扶、病有所医的七有美好生活目标。
西易人始终坚守着“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西易村村史馆的最后一站有3幅字,分别是“筑梦”“圆梦”“追梦”,分别代表着3位书记的思想和历程,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西易村的美好希望。征程漫漫,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如今的西易已拥有21家大型集团企业,资产总额46.1亿元,但其“西易村村办集体企业”的性质没有变;当初的西易村党支部也升格为拥有12个支部的村级党委,“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初衷依然没有变。
口袋富了不算富 脑袋富了才算富
村民口袋鼓起来之后,文化治村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4年,在全区许多农村没有中学的时候,西易村就投资150万元,建成村办中学办公楼,实行教师“双工资”(即区里挣多少,村里补多少)来吸引优秀教师加盟,教学水平名列全区前列。西易村的孩子们,不愁念不起书。
在西易集团,还有一个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会。2001年,当时的书记苗寨一次偶然下乡,亲眼目睹了一对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因无力交付学费而愁眉苦脸的农村母女,于是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能让平鲁的学生考上大学上不起学。2002年4月15日,在苗寨倡议下,通过区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平鲁区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会,制定了章程,凡平鲁户籍、在平鲁区李林中学就读高考达二本线的学生,农村、城镇家庭纯收入在低保线以下或监护人一方或双方,没有固定经济收入以及因意外事故、严重疾病或其它原因,造成家庭暂时贫困的学生,每年资助学费4000元,直至毕业。
2019年村里规定,凡西易村民(职工)子弟,考入高中(含职高)、中专学校者,每生每年资助500元,直至毕业,补习生最多再资助一年;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者,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直至毕业;考入全日制专升本者,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直至毕业;考入全日制二本C类者,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直至毕业;考入全日制二本B类及以上本科(不含985、211工程院校),每生每年资助4000元,直至毕业;考入“211工程”院校的本科生,每生每年资助6000元,直至毕业;考入“985工程”院校的本科生,每生每年资助10000元,直至毕业;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资助10000元,资助两年;考入清华、北大两所院校者,每生每年资助30000元,直至毕业……历年来,被资助过的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又返回西易,为西易的继续发展奉献才智,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22年7月,该基金会升级为朔州市平鲁区西易爱心公益事业协会,资助范围将需要帮扶的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和自然灾害、社会性灾难受灾群体也包括进来。二十多年来,累计救助贫困大学生、儿童福利院学生、村民职工子弟2275名,救助金额2572.45万元。
除此之外,《西易报》《西易史略》等刊物也陆续上线,在西易村村委办公室,随处可见《西易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村企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到目前共出版200多期。
沿着西易村的梁峁间,一路风景不断,风光无限,其中书写在山梁护坡上的3条标语格外引人注目: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
近年来,西易村党委提出了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绿色、智慧、共享“六个新西易”的战略目标。随着村民的富裕,西易村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成立了秧歌队、威风锣鼓队、军乐队,每年组织开展新年联欢会、元宵节灯会、三八妇女节星级文明户评选、六月职工安全文化节、七一庆祝建党节等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职工的文化艺术生活。三十多年来,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各种文化活动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农村
西易集团工业园区内,掩藏着几排老旧的民居,那是西易人曾经的村落。2002年整村迁入易苑小区后,这里荒草渐生。如今,集团投资对其加以修葺,建起了“民俗文化街”。整条街道整洁如初,相连的院墙上,以彩画的方式,再现了当年村子里的生产、生活场景。街的尽头,是一座四合院改造的“西易民俗文化馆”。其创意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序,按平鲁当地习俗,每孔窑洞都有相应的内容,再现了当地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旧时风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西易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西易村党委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抓好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呈现“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优越、增收成效显著”的美丽乡村新面貌。
近年来,西易村投资1000多万元,在闲散土地上种植了油松、侧柏、云杉、杏树、李子树、苹果树等优良树种50000多株;投资200多万元在易苑小区种花、种草、种树进行绿化;投资近亿元,对小区的地下管网进行改造,对道路进行硬化,对楼顶进行防水处理,对外墙进行保温处理。目前,全村已经实现垃圾分类,呈现出生态宜居、整洁有序、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新面貌。
旧村的南部,有个被称作“南台梁”的地方,过去荒草丛生,小煤场泛滥。近年来,西易集团每年组织植树造林,并将梁顶平地硬化,建起了观景台。现在,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望,群山连绵,园区相间,村落隐现,虽然已是冬天,总能生出些惬意来。向北的梁坡上,是近年规划栽植的苹果、杏、李子等经济型树种。苹果园、李子园、杏树湾……曾经的“西乱壕”上,“长”出了一个个新地名。
山西晚报记者 胡钰 通讯员 宋旭 刘继东 张强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