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徐姓始祖曾助大禹治水

  •   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66%,约2100多万人口。
      寻根溯源
      徐姓起源有三:
      1.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夏时,在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周初,在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县一带),“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语见《通志·氏族略》)。
      2.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
      得姓始祖
      徐姓从若木受封徐城而受姓,追溯源头亦为黄帝后裔。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徐国后为吴国所灭,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尊徐若木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徐姓人最早繁衍于今山东郯城、安徽泗县及江苏之泗洪县、徐州,后扩至凤阳,以古代徐国之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盛起来,徐姓之郡望亦多在今山东。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除山东外,在靠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在秦汉时亦有徐姓人在活动。东汉以前,已有徐姓人西迁至今甘肃境内。东汉桓帝时,“南州高士”徐稚迁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后人尊为“东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此期徐姓亦有迁居河南者,三国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宋末时,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迁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杭、连城二县。元时,有徐姓人从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
      总之,徐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地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盛。徐姓的向南播迁,自唐代以后,几乎是络绎不绝于道的,此期广布江南各地,这正是南方各地徐姓众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宗族特征
      1.徐姓文人雅士众多。
      2.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圣交堂”又名“麦饭堂”,是讲宋朝名士徐大受与圣人朱熹一见如故,贫穷的徐大受用葱花汤和麦饭来招待朱熹,二人却很高兴,历史上传为佳话。
      3.字行辈分分支甚广,兹举一例,如浙江山阴清溪徐姓字行为:“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美,义烈杨休,奕叶礽来,永保徽猷。”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五十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徐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徐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博览群书壮游山川
      明朝末年的一位老人,穷尽一生留下鸿篇巨著。四百多年前,他用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壤山脉,并详尽记录下这些地方自然地理的迥异风貌。如今,他的文章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而《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更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江阴,地处长江咽喉,自古枕山负水,以“大江之阴”得名。七百多年前,一名徐姓男子为保“南州高士之风”,与子孙相约“俱誓不仕元”,偕同家人亲眷从热闹繁华的苏州府,迁入江阴一处偏远僻静的小村落,并自诩为“梧塍徐氏”。这名徐姓男子就是徐霞客的五世祖徐世名,“梧塍”是他们搬迁所至的地方。“梧塍徐氏”更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始祖徐锢曾任开封府尹,宋室南渡时,徐锢携带大量“文献古籍”前往杭州隐居,并立下子孙后代务必博览群书的家训。徐氏一直热衷于藏书。徐霞客的高祖徐经曾修建了一座“万卷楼”,顾名思义,楼里有藏书万卷。
      徐霞客年满15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第一轮就落榜了。父亲徐有勉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只是敦促他:“志行纯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此后,徐霞客一心沉醉于地经图志,并暗自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图远志。自22岁起,到去世前一年的30多年中,他共步行10万余里,足迹遍及今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21个省区市,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而他“义无反顾的人生,追寻真理的步伐”,正是恪守着徐氏族人“立志、忠孝、诚信、恪勤”的祖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4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