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出自子姓的孙姓为比干后裔

  •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舜帝之妫姓后裔。后被赐姓“孙”。
      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出自周文王昌之后裔。文王子康叔封传至卫(今河南北部淇县)武公,有公子曰“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以祖父字“孙”为氏。
      3.据《世本》所载,出自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裔。孙叔敖,芈姓,字孙叔,政绩颇丰,后世子孙以其字为氏,为孙叔氏,或孙氏。
      4.据《汉书》所载,夏侯婴曾孙随外家姓孙,后人亦以“孙”为姓氏。
      5.据《汉孙根碑》所载,出自子姓,为比干后裔。商纣王杀害比干之后,其子孙为避难,改“子”姓为“孙”姓。
      6.据《汉书》所载,出自战国荀子后裔。荀子后人在汉宣帝时为避讳帝名“询”字,故改姓“孙”。
      7.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姓“孙”。另有契丹族人、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别样姓氏改为“孙”姓者。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后陈国发生动乱,御寇被杀,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遂改陈氏为田(古时田和陈发音相近,一说,齐桓公封其于田)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繁衍播迁
      孙姓早期主要活跃于山东、河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间繁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南阳(今属河南)、冯翊(今属陕西)、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
      宗族特征
      1.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2.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北、华东一线。
      3.字行辈分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如清人王综所纂《孙氏族谱》中有一支字行为:“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孙宝山所修纂《孙氏家谱》中,河北沧州孙姓一支字行为:“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孙炯所纂《孙氏宗谱》中,浙江孙姓一支字行为:“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孙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孙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孙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刻苦好学的孙家人——“伯乐”孙阳
      孙氏家族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文化灿烂,其成功的背后,无不彰显其家规、家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秉承先人教诲,以耕读为业、勤俭为本,刻苦好学、注重学业,忠孝立人、仁义立世,和其他姓氏一样,也是名人辈出。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名人,被人熟知,又不被熟知,他叫孙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伯乐说的就是孙阳!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已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6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4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