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上的庙宇星罗棋布,几乎村村有庙,大点儿的村多则十几座,小点儿的村也有三五座,庙宇形制不一,自古而今,皆有修建。
这些庙宇有的已经屹立千年,也有的华丽新成。有三五进院落的,也有的面积不足一平方米。儒道佛祀,各路神灵都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和谐共生在广袤大地。
地处长治市潞城东邑村的龙王庙就与同村的佛爷庙、三官阁、祖师爷庙等构成了东邑村的信仰坐标。
东邑村龙王庙不是修建最早,却是东邑村留存下来最完整的古代庙宇。龙王庙主体遗构建于金元时期,倒座戏台建于明清时期,中轴布局,两侧有配殿厢房,后世皆有修缮,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国保单位,除了建筑结构精巧,留下了金元时期的建筑特色外,让龙王庙蜚声上党的是“二月二”祭祀龙王的一整套迎神赛社仪式。
庙宇林立的三晋大地,伴随祭祀生出一套迎神赛社仪式的并不多。长治地区有两处,都在潞城。一处是翟店镇贾村碧霞宫的“春祈秋报”迎神赛社仪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处就是龙王庙“二月二”龙抬头的祭祀迎神赛社仪式,声名远播山河四省。
这两处迎神赛社仪式,我因工作关系,都曾有过简单了解。
传说,在上古世界里龙是真实存在的,最早关于龙的记载是东方天帝伏羲。伏羲人首龙身,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氏布雷泽,踩龙脚印而生伏羲。雷泽是雷神的居住地,雷神长着人的头、龙的身子。
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就以龙为图腾。于是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次次鼓动起我们身上的勇气,塑造着民族的品格。
上古世界的发展就是诸方天帝带领部族立地求生存的故事。黄帝大战蚩尤中,黄帝得到应龙、雷神帮助最终胜出。黄帝胜出,诸部来降,中原大地得到难得的发展良机。这个过程当中一直都有龙的参与。这时候龙和上古祖先之间彼此信任,互相辅助。
后来,文明的齿轮开始转动。
仓颉奉令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龙嗅到了不安的气息,于是开始藏起来。
从此人干人事,龙行龙迹,互不相干。
龙和人之间有了距离。
随着文明的进程,遇到人力所不及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龙。比如:天旱祈雨就是人们对龙的怀念、敬仰和期待。从唐朝时期民间就有了过“二月二”的习俗。这时距离上古炎黄时期已经几千年了。龙以神的方式回归,走进普通百姓的农事生活。
东邑村过“二月二”时保留了一套迎神赛社仪式。通过祈雨、唱戏、赛社表演三种形式来期盼风调雨顺,春华秋实。
在迎神环节有祭拜取水、晒龙王和斩旱魃。值得一提的是旱魃是黄帝的女儿,她身体里有可怕的热量,只要到人间走一趟,人间就赤地千里,又因为长相不好看、个子矮小,头上连一根头发也没有,还喜欢穿青色的衣服,走路飞快,所以只能住在遥远的“共工之台”上,一般不与人相见,不到万不得已,黄帝不让她露面。
在黄帝蚩尤大战中,黄帝一方情势危急,不得已让旱魃出战对阵蚩尤的风伯、雨师。风伯、雨师、旱魃实力相当,难分伯仲,使战局陷入僵持。旱魃带来的灸热让交战双方都受不了,虽是僵局,旱魃也耗费了很多能量,无法回返天庭,无奈黄帝只好让旱魃住到赤水之北,再也不要出来。
黄帝尊龙、用龙。旱魃又是黄帝的女儿,一场仪式下来,炎黄子孙又是晒龙王,又是斩旱魃,让黄帝情何以堪。
没办法,人民群众就这么任性,信你,也拒你,一切都按我的意志来,实用至上,用你可用之处,罚你可罚之过,朴素辩证地看待各路神明,并行而不悖,这就是中国民间思想信仰的特色。
多年前参加东邑龙王庙庙会,除了祈雨仪式外最关注的当数赛社环节的民间社火的表演,这样的表演又以东邑村的扛装最为精彩。
扛装历史久远,追溯历史要到东晋时期。扛装是一个集体协作项目,对人力和物资都有极高要求,参加扛装表演的家族往往全家出动,确保他们的扛装能在表演中脱颖而出。在农村这是一个家族实力的体现,意义非凡。
参加扛装表演的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坐扛装的孩子,选年龄在3-8岁间的孩童。另一部分是扛扛装的壮年男子,需要两三个人替换。物质需要有装扮儿童的各种服装、头面和装饰扛装架的彩布细纱流苏绒球。
扛装的架子是一个高两米多的架子,上面做成利于孩子坐的各种造型,下面用扁铁焊成背包带状,背在男人身上。
表演开始,扛装的壮年男子穿鲜艳的表演服装随着社火的鼓乐,走步扭动。架子上是身着彩衣锦袍、头戴珠冠羽翎、脸画戏彩浓妆、扮成各色历史人物的孩童。他们随着大人的节律,摇摆着双腿,抖动着手中的羽扇,彩带翻飞、羽翎飘舞、鼓乐喧天、嬉闹一片,人们尽情释放着积蓄一冬的能量。
这时候,外圈是里三层外三层看表演的人,里圈是几十上百个扛装在穿梭行进,扛装的旁边是起保护作用的替换人员,随时准备应对替换,再旁边还有孩子的妈妈拿着小孩的衣服,在下面不断挑逗上面的孩子,为了让他们展示最出彩的一面。
上面是花枝招展、花团锦簇、花儿般灿烂的孩子,下面是气喘吁吁、额头上热气腾腾的大人们,他们共同全力扭动着表演给神明、给观众、给亲朋,展示着自信、欢乐、幸福、满足的样子。
台下的观众也不遗余力地议论点评表扬着扛装的人和上面的孩子,听到被认可的声音,扛装的人就像是获得神秘力量,仿佛身上不是上百斤的重量,而是轻盈的羽毛,搅动混身的细胞去展示他们家族的荣耀激情和实力。
盛大的节日、炫丽的场景、梦幻的表演,这一刻,老百姓享受着自己的高潮,展示着无人能及的自信。这一刻,龙在,人在,不分你我,都融进春天的温润煦暖。
贾村也有一套迎神赛社仪式,多年来随着文明发展、环境变化、思想升级、人口迁移已成式微之势。
东邑村龙王庙的龙抬头迎神赛社仪式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囧境。时代变迁,人们再也难寻赛社表演时的自豪和激情、投入与欢乐了。如今的龙王庙更多的成了对古建历史感兴趣的人的光顾之所。
欲寻快乐就多一些敬畏吧!
多一些敬畏,不是敬畏神明而是敬畏在神明盛行的那个时代的人民,理解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与不懈创造,还有热切投入。
多一些敬畏,不是敬畏传统的迎神赛社仪式流程,而是那个人人参与、户户出力的赛社活动带来的家族和乡村的凝聚力和荣耀感。
多一些敬畏,不是敬畏虚无飘渺的龙,而是敬畏让中华民族穿越坎坷,依然熠熠生辉的精神密码。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