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阳泉篇

“中共创建第一城”首善之区 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专访阳泉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磊

  • 阳泉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磊。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刘希  制作:张婷武雅妮

  •   阳泉,1947年5月4日建市,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市委市政府机关门上,红星光耀。
      阳泉城区正是中共创建第一城的中心区,这里的山岭曾浸润英雄的热血,这里的道路见证着英雄的荣光。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阳泉市城区,山西晚报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对话阳泉市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石磊。
      山西晚报:阳泉城区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中心城区,有哪些风采?
      石磊:阳泉市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辖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百团大战”主战场遗址、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人民日报造纸厂旧址、保晋文化园等红色文化载体;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大阳泉古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河古村评梅景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有剪纸、蛋雕、彩面塑、根雕、响搨等享誉省内外的传统技艺和文创产品。这片土地人才辈出,是清代著名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张穆故居所在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的家乡,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获得者、《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巨著作者刘慈欣长期居住于此。
      而今,城区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共创建第一城”首善之区新篇章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山西晚报:城区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推荐文化新名片,您会怎么选?
      石磊: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是阳泉城区文化的核心和底色,城区抓好顶层设计谋划,统筹全区文化资源,正在积极构建“一核一轴四圈”的文旅发展新格局。“一核”指的是城市文旅综合服务核,“一轴”是指桃河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示范轴,“四圈”指红色印记文旅融合圈、阳泉故事文旅融合圈、文旅商业文旅融合圈、城乡休闲文旅融合圈四大文旅融合圈,这就是城区的一整套文化新名片。“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一站一街”阳泉老街、小河古村评梅景区以及包括大阳泉古村在内的“五峪一泉”等文化资源,是这套文化新名片具体而鲜活的承载。
      山西晚报:这套文化名片中,“融合”是关键词,城区就文旅融合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石磊: 2022年以来,我们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不断提升文旅供给质量,做强特色文旅品牌,努力打造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的“城区样板”。
      首先,我们紧扣“红色领航核心区”目标定位,高标准编制全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创建省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谋划各类文旅项目15个,推进多元产业融合、主客消费空间拓展与配套设施建设。
      其次,我们注重以文塑旅,加强红色文化遗址活化利用,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村镇创建、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融合互通,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擘画乡村振兴特色画卷。
      再次,明确“坚持特色、突出优势、重点培育、全域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目标,紧抓文旅业态培育,加强非遗工坊、研学基地建设,加大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制作投入,着重培育工业游、研学游、红色游、乡村游、体验游等新型业态。
      山西晚报:您能介绍一下文旅融合给这些“文化新名片”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发展?
      石磊:每个地方的变化都有很多,我谈几个特色明显的与大家分享。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沉浸式文旅园区IP,我们根据当前文旅消费的新业态、新方向、新需求,对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开启了老城区城市更新和工业遗产保护的新模式,推动红色历史、工业元素、现代创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从开园至今,烧烤摊、文创街游客不断,音乐会、广场舞轮番上演,单日人流量突破2万人次,已经成为阳泉人民家喻户晓的高频词和争相“打卡”的新景点。
      我们在小河古村评梅景区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农业观光、农耕农事体验、高端民宿体验等新业态,对石评梅祖居进行改造陈列布展。
      2023年11月中旬,省文旅厅拟确定的全省1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中,小河古村评梅景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赫然在榜,进一步打响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目前我们正在谋划推进的“一站一街”阳泉老街项目,以百年老火车站为核心,以旧邮电大楼、聚兴街(沙江小市)为节点,在德胜街打造阳泉老街,主打怀旧、慢生活体验,与“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互动呼应,形成文旅消费一体化新场景。
      山西晚报: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四圈”,已经转化为品牌优势、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发展新动能,可以这样说吗?
      石磊:确实,近年来,阳泉市城区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不断开拓文化市场,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23年前10个月,全区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27.9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从文旅产品增收角度来看,我们成功举办“集趣有我,创意市集”和“点亮城市夜色,摊玩人间烟火”大学生创意集市系列活动,推出具有“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元素的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5万元;我们引进推广的非遗“韵彩油晶画”,成功实现产业化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完成销售额6325.98万元;付海云面塑、杨喜林根雕、左斌蛋画等一批兼具传统工艺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旅产品使得“中共创建第一城”文化品牌影响力迅猛增强,文化效应持续扩大。
      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角度来看,以开展免费送戏下乡、农家书屋、流动图书、24小时智慧书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等为抓手,推动形成覆盖全区、乡(街道)、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山西晚报:听了您的介绍,相信在阳泉城区旅游,体验感一定会很好。
      石磊:一定的。当前,城区正在向“数智之城”迈进,体现在文旅方面主要是编制全区手绘文旅地图,不断完善“智慧导览系统”,利用信息化、互联网等科技手段,通过语音、文字、图像等形式,生动展现全区主要交通路线、重要文物、山川河流、景点、公园等文旅资源风貌。
      现在,游客可通过扫描手绘地图上的二维码进入“智慧导览系统”,对接高德、百度等导航服务,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GPS精确定位导航。
      我们真诚欢迎大家走进阳泉城区,感受“中共创建第一城”首善之区的魅力和风采。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历史沿革
      阳泉解放前,今城区境属平定。
      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5月4日从平定划出设市,中旬阳泉市划分为阳泉市一区、二区、三区3个行政区(城区前身);7月阳泉市一区、二区合并为阳泉市一区(城区前身)。
      1949年9月,阳泉市一区改称阳泉工矿区一区。
      1950年4月,阳泉工矿区一区内增设阳泉镇;7月,阳泉镇(城区前身)从阳泉工矿区一区分出。
      1951年6月,阳泉工矿区阳泉镇改设为阳泉工矿区三区(城区前身)。
      1952年3月,阳泉工矿区三区改称阳泉市三区(城区前身)。
      1953年5月,阳泉市三区、一区合并为阳泉市一区(城区前身)。
      1956年1月,阳泉市一区改称阳泉市站上区。
      1957年8月,阳泉市站上区撤销。
      1963年2月,阳泉市站上区恢复。
      1969年1月,阳泉市站上区改称阳泉市城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6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4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