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嬴姓,为帝颛顼(或言少昊)裔孙伯益之后,以爵号为氏。
2.源于金朝,始祖为西域人马庆祥,入居临洮 狄道,成为马姓一支。
3.源于元朝,始祖是在金为官的蒙古人月乃和,后人以其官马步指挥使命姓,成为马姓一支。
4.回族人内迁与汉人通婚,采用汉字马姓,为回族常见姓之一。
5.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6.出自他姓改马姓。汉代,大司徒马宫本为复姓马矢,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矢”,为单姓马。
得姓始祖
赵奢。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赵城。传至叔带,因幽王无道而事晋,至赵衰成为晋国执政大臣。至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惠文王时,赵国公子赵奢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马服是能服万众之意),他死后葬在紫山(今河北邯郸西北),紫山因此得名马服山。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氏。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马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咸阳,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宗族特征
1.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为大姓,且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
2.马姓多位于西北地区,历史上所出名人较多,遍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3.各支马姓字行辈分排列有序。河北青县马姓一支字行为:“有志名克立,维汝受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虞东干渡马姓祖制排行字行为:“观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风,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贤中,经济治君国,诗书善厥躬,鹏飞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训,家传尚质衷,登瀛怀睿智,显达式英雄,宜法攀龙嗣,求多起凤冲,宽和端本道,庄敬令闻崇,恩泽深先代,荣封勉尔忠,品量钦景哲,光耀望元通。”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马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马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马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五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重视家族子弟教育的马援
“画虎类犬”一词源于《后汉书·马援传》,体现出了马姓家族重视教育的家风。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
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还喜欢在背后非议别人,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说,但自己不能跟着去说。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
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后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