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阳泉篇

看“乌金之矿 阳和之区”的激情与光彩

——专访阳泉市矿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世熙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刘希  制作:张婷 曹子璐

  •   因煤炭富集,阳泉市矿区被称为“乌金之矿”,因包容并蓄,被誉为“阳和之区”。
      “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刘慈欣先生把这8个字题给母校阳泉矿区赛鱼小学,不仅仅是学校的校训,也成为无数人迎向自己星辰大海的力量。
      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阳泉市矿区,山西晚报融媒体采访团记者对话阳泉市矿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世熙。
      山西晚报:阳泉市矿区提出建设“乌金之矿,阳和之区”的目标,这8个字的内涵是什么?
      田世熙:十届矿区区委从2021年3月换届以来,践行新发展理念,汇聚全区集体智慧,提出了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城、枢纽经济开放区、绿色宜居品质区、智慧治理平安区”的施政思路,简称“一城三区”转型发展路径。
      在推进和深化“一城三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概括性地提出了“乌金之矿,阳和之区”的目标。“乌金之矿”是自然给予矿区的物质财富,是矿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阳和之区”是矿区人民阳光大气、和谐包容的精神内核,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西晚报:矿区自然矿产资源优势,在矿区有哪些特色文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田世熙:历史和文化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要从文化视角来审视矿区,就不得不从矿区的历史说起。
      1980年5月,阳泉市矿区从原来与阳泉矿务局(1949年成立)“政企合一”改为行政建制。建制区大约2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阳泉矿务局总部和5个矿相对应,这种设置带有明显的“政企合一”体制痕迹。2017年,为缓解矿区发展空间受限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将原隶属于郊区的18个村由矿区托管(2019年合并为12个村),从此,矿区增加了农村工作职能。
      从历史发展沿革的过程看,阳泉矿区是一个多种文化汇聚融合的独特区域。我认为大致是三类型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思想文化形态。一类是优秀传统文化,二类是光荣的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山西晚报:这三类文化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田世熙:第一类是优秀传统文化。山西文化数“二定”,“二定”之一就是平定,而矿区所在地就是典型代表。比如:“平定八景”之三的“石瓮生风”“清泉浸月”“平潭秋月”就在矿区;石卜咀村是文化名村,保留着阳泉市唯一的一座“魁星楼”,是供奉掌管文章兴衰魁星的地方;官沟村银圆山庄的张家,其张氏祖训“敬老人、教子女、重亲情、恤孤寡、礼贤才、别世系、慎婚姻、谨丧制、勤本业、报国家”,很好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教化、尚仁义、崇节俭、报国家等优秀基因,其中“报国家”又明确为“国之兴亡、与吾有责。国之有难,当以忠心,勿为己苟且偷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家能够出现保矿运动的重要领袖张士林、曾当过寿阳县委书记的革命烈士张梅林等一群富有家国情怀的子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类是光荣的革命文化。阳泉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有其历史必然性:现代煤矿开采、保晋铁厂冶炼等现代民族工业是其经济基础;产业工人的觉醒、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是其政治基础;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晋察冀解放区阳泉周边国民党力量相对薄弱是其军事基础。对应到矿区来讲:是煤炭主产区,也是阳刚铁厂的能源供应地;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山西工人运动的先驱何英才来阳泉矿局秘密建党,阳泉地区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张秀坤就在矿区石卜咀村的两眼窑洞中战斗过,1937年初建立的中共阳泉矿区委员会也在石卜咀村,而且还领导着河北井陉党的工作;工人武装是支持解放军作战的重要力量。矿区在中共创建第一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光荣的革命文化和红色红文化至今都是矿区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色彩。
      第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阳泉矿区是典型的工矿区,工矿文化成为其最明显的文化表现形态。新中国成立后首位革新能手张世祯、全国第一个女采煤队长苏景云、中国瓦斯治理专家金元斌等,这些代表人物,从时间上横跨各个历史时期,层出不穷;从行业上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展现出不同画风的优秀形象,具有广泛的时代性、代表性和感召力。
      阳泉矿工及家属来自四面八方,在工作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习俗等交流共融,形成了协同互助、开放包容、担当奉献的共同精神追求和文化品质,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延续了光荣的革命文化基因,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综合表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最核心的要义就是“和合向上”,这就是“阳和矿区”最精华的文化基因。
      山西晚报:前面您提到矿区“一城三区”转型发展的路径,文化在这当中起到什么作用?
      田世熙:“一城三区”建设离不开文化凝神铸魂、滋养教化、引领感召、支撑助力的作用,在矿区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班子团结奋进。区委班子党性至上,胸怀大局,求同存异,主动担责,积极履职,呈现出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带动全区形成了和谐奋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奋力转型突破。我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依靠煤、发展煤,煤炭产业先进产能达90%以上,华越机械生产的掩护式放顶煤支架被评为与汾酒、广誉远齐名的“山西精品”,建起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华阳集团产业研究院两个省级创新平台,连续两次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科技内涵式增长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三是尽心竭力为民服务方面。我们在全市首推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打造成全市唯一的省级健康区。
      四是涌现出一系列文化名片。20世纪80年代前后风靡全国的工业版画呈现复兴势头;煤雕在坚持现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作为李四光曾4年潜心研究的地质化石集中区,在保护、陈列、研究中不断推出新成果;非遗文化、国学、书法、国防教育等进课堂;刘慈欣展览馆落户其母校赛鱼小学,“立足大地,仰望星空”成为同学们向往科幻的座右铭……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结合矿区实际,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要求。

    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历史沿革
      据考古资料,从旧石器时代起,矿区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并州置上艾县,矿区境属上艾县管辖。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唐天宝八年(749年)更名广阳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更名平定县,矿区辖境归属不变。
      1947年5月,阳泉解放设市,矿区境属阳泉市。
      1949年9月,阳泉市改设为阳泉工矿区,矿区(北区)境属阳泉工矿区。
      1980年1月,阳泉市委决定改变“政企合一”体制,矿区与阳泉矿务局领导机构分设,成立矿区区级机构筹备领导组。同年5月,完成矿区与阳泉矿务局领导机构分设工作,阳泉矿区确立行政建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5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6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