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是闻名全国的“煤城”。其中,矿区又是全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同时也是阳泉市城市中心区之一。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如今的矿区正在悄然蜕变,城市治理、产业更新、城市生活等方面都在飞速迭代,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矿区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名片1 银圆山庄
银圆山庄位于阳泉市矿区赛鱼街道官沟村,集宜居环境、建筑艺术、人文历史于一身。这处低调的民居大院有“山西布达拉宫”美誉,是阳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错落有致 彰显独特的北方民居风格
清光绪年间和民国九年,平定州逢大旱,富商张士林首创本乡赈灾,先后出资白银数千,又以工代赈,凑其不足,开始整修村容、建石桥、券碾窑、修大坡,历时两年多,耗资巨大。据当地的老者回忆,当时乡民搬一块石头可以挣到“一块银圆”,因此张家大院前的这道石坡被称为“银圆坡”。后人为纪念张家的义举,将张家大院称为“银圆山庄”。
银圆山庄距市区约3公里,是清代晋东商业望族张氏家族的故居,山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彰显了独特的北方民居建筑风格。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杰出代表,这里曾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展览。
沿着银圆坡蜿蜒而上,斑驳的石墙一点一点展露在眼前。推开一道木门,置身其中才发现,抬头仰望这座东方古堡,此刻不过是站在它的脚下罢了。银圆山庄景区负责人张富祥介绍,整个山庄坐西朝东,左依逶迤绵延的馒头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沟河,伴有汩汩观音泉,冬日聚光可取暖,夏日纳风可乘凉。仰望整个山庄,层落叠致,工艺考究。山庄建在菜山脚下约30米高的75度斜坡上,为上下落差50米的10层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占地24000平方米,由11套院落组成,分上、下两巷,共有窑洞125眼、瓦房185间,另有地下建筑8000余平方米,设计巧妙,有明有暗,是一处典型的大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群。
在进庄口,一个写着“打更房”的指示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张富祥介绍,当年东家把年老体弱、不能干重体力活的长工安排在这里,白日休闲放哨,夜晚巡逻打更。偶遇特殊情况,则可以通过地下暗道到正院通风报信,便于提前行动、做好防范。地下暗道,极其隐蔽,不为外人所知,只有东家与年长的老雇工知悉。道口形似墙柜,出口在厨房灶火坑盖处。
穿过暗道拾级而上,来到了长庆堂。这里是银圆山庄11套大院中最具代表性的院落,上下5层,错落有致,独具匠心,木雕、砖雕、石雕齐全,下面的打更房、学堂院都属于其附属院。这个偏院是杂务人员居住的地方,大道厅是迎宾厅。长庆堂的正院,3眼正窑,左右配房,5间三架结构大道厅,带暖阁,大厅的建筑十分宏伟,描景彩绘,寓意深远,选料考究,历经300余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现为“中国张氏起源及世系播迁展室”。
银圆山庄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工艺,还可以透过历史的尘埃,领略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明清时期,晋东地域不乏豪商巨贾与商业望族,银圆山庄的主人张氏家族即是其杰出代表。张氏家族于康熙年间在承德一带以售卖铁货起家,经营规模不断拓展,在东北与华北各地遍设分号,业务涉足绸缎布匹、钱庄票号、粮油米面、典当租赁、日用杂货、旅店茶庄,赢利颇丰,富甲一方。张氏家族富裕之后,乐善好施,兴学助教,人才济济,其后人张恒寿、张梅林为杰出代表人物。张士林首倡与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山西争矿运动”,为山西矿权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梅林献身抗战,英勇捐躯,流芳千古;张恒寿乃史坛巨匠,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今年已逾耳顺之年的张富祥自小就生活在张家大院里。据他回忆,小时候大院里住了很多户人家,有些暗道直到响应搬迁政策时才被发现。整个山庄如同一座巨大的古堡,彼此间串联却又相对独立。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更多游客来探寻这座历经300余年、瑰丽且神秘的东方古堡。
名片2 刘慈欣展览馆
“立足大地,仰望星空。”这是刘慈欣先生对母校赛鱼小学的赠言,这句话诠释了他对生活、事业的态度,给予人们宝贵的精神力量,也启发着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仰望星空 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伴随着一封封加盖有“刘慈欣母校主题邮局”纪念戳的信件飞往世界各地,刘慈欣故乡——阳泉,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并熟知……在阳泉矿区赛鱼小学内的刘慈欣母校主题邮局,每周都会有不少信函从这里发出。校长侯慧明介绍,作为刘慈欣先生的母校,赛鱼小学希望孩子们能在邮票这个方寸世界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通过集邮这个平台去领略更宽广的世界,在他们心里种下科幻的种子,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刘慈欣科幻世界与梦想。
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是山西阳泉人。1971年9月至1976年7月期间,他随母亲张家惠(赛鱼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光。2006年,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首次获此奖项。目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从2018年开始,刘慈欣被赛鱼小学聘为文化大使,多次返校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刘慈欣母校主题邮局于2019年正式成立。2023年10月,刘慈欣展览馆也正式与大家见面。
刘慈欣展览馆位于赛鱼小学内,馆内收藏了有关刘慈欣先生的作品集、照片以及不同时期在不同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相关作品的衍生品等。校长侯慧明表示,之所以筹建刘慈欣展览馆,是因为科幻小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特别是青少年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探索。因为有了刘慈欣先生这样的优秀科幻作品创作者,中国的科幻正一步步从边缘状态走到聚光灯下。刘慈欣展览馆的成立,向更多的师生展示了刘慈欣老师创作的科幻作品,让师生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神奇的科幻世界。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科幻创作的大军中,传承刘慈欣老师的科幻文化素养,在阳泉矿区这片沃土上培养出更多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优秀人才,把中国的科幻作品发扬光大。
名片3 煤雕
煤雕艺术作品真实生动,神形兼备,于古朴中见风雅、沉稳中显灵秀,件件构思巧妙,创意新颖,其独特的雕刻原料与艺术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与现代煤矿工人的风采。
煤炭疙瘩上雕刻 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煤炭疙瘩上也能雕刻?乍一听,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黑乎乎的煤块怎么能和精细雕琢的艺术联系在一起?但据史可考,煤雕工艺制作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作为煤炭富集区的阳泉,自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煤雕艺术底色。
阳泉煤雕文化博物馆位于阳泉矿区桃北西街金花园小区,是国内第一家以揭示中国煤炭文化和中国煤雕艺术为主旨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面积500平方米,展览分为“煤的自然性”“煤的社会性”“煤的经济性”“煤的文化性”和“煤雕艺术”5大展区,包括8个板块,陈列各类古文物件或藏品、艺术品共计约500件。藏品中还包括石器时代雕刻工具,不同历史时期煤雕配饰、用具,国内其他煤雕产区代表作品以及多个国家、地区的现代煤雕作品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阳泉煤雕文化博物馆负责人赵玉军介绍,得益于当地煤质“其黑如墨,温润似玉;流光烁金,其练如匹”的特点,阳泉矿区产生了一种存在久远的艺术形式——煤雕。煤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花、鸟、植物等为主要素材。煤雕既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又富有时代气息,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蜚声全世界。
在博物馆内,赵玉军指着一张照片介绍道:“这是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和乐四方瓶》,是世界最大的煤制室外雕塑作品。2013年至2016年,阳泉煤雕曾连续4年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奖,作品《宫灯》被中国美术馆展览并收藏,《凤形珥珰宫灯》入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西馆,《云龙纹镂空花瓶》《凤鸟纹镂空花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授‘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说起阳泉煤雕的成绩,赵玉军如数家珍。他表示,开办煤雕文化博物馆,既是个人对煤炭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更是为了深入挖掘煤炭文化,探索文化发展,向大家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煤炭工业文明。
制作煤雕所用的原材料叫煤精,又叫煤玉。这种煤质潜藏在几十米或数百米的煤海之中,有窝状、层状等不同分布,受特殊成煤条件制约,资源稀缺。由于煤精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雕艺术也面临不容乐观的处境。
引以为豪的是,经过本地煤雕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成功运用阳泉精煤、泥煤制作出一批批高水准、专业化的煤雕作品,受到国内外一致侧目,并获得市场的认可。赵玉军表示:“随着原材料濒危难题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具有雅俗共赏文化特色的艺术技艺,最终会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并继续延续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阳泉历史文化璀璨的一部分。”
山西晚报记者 胡丽娜
01、07-09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寇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