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博

山西有八种“龙”!山西自然博物馆春节期间为你科普

  龙年,山西有龙,还是不一样的龙!
  约一亿年前到六千六百万年前,山西的北部是恐龙类生存繁衍的“天堂”,它们大小不一,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体型较小;形态各异,有的全身顶盔掼甲,有的尾巴上长刺;食性多样,既有植食者,也有肉食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生态系统。龙年春节来临之际,山西自然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与PNSO啄木鸟科学小组,合作推出“龙年话/画恐龙微视频”系列。
  视频中,相关专家将与著名古生物艺术家赵闯,共同对8种山西特有的恐龙进行科普,赵闯将亲自和广大观众分享恐龙形象复原的背后故事。
  那么,在山西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哪些“龙”呢?
  黄氏左云龙
  早在60多年前,山西就有恐龙化石记录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在1958年就发表了在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发现恐龙化石的文章。黄氏左云龙就是发现于左云县的一种恐龙。黄氏左云龙生活在晚白垩世早期,体长约8米,是最古老的鸭嘴龙超科成员之一。它的发现表明鸭嘴龙超科成员是从亚洲扩散到北美洲的。
  大同云冈龙
  在全世界范围内,晚白垩世早期的鸭嘴龙超科恐龙化石都很匮乏,但是在山西大同左云县,人们就发现了两种鸭嘴龙超科成员,一种是黄氏左云龙,另一种就是大同云冈龙,它们都生活在晚白垩世早期,有着十分相像的模样。只是大同云冈龙的体形更大一些。这两种珍贵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人们更好地理解鸭嘴龙科恐龙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不寻常华北龙
  不寻常华北龙是发现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一种蜥脚类恐龙,因为化石的保存状态良好,且它生活在蜥脚类恐龙已经不太多见的白垩纪晚期,所以古生物学家将它命名为不寻常华北龙。不寻常华北龙体长大约20米,脑袋较小,脖子长而粗壮,身体十分健壮。为了维持身体所需,它们每天需要进食大量食物。
  杨氏天镇龙
  杨氏天镇龙是白垩纪晚期山西的代表性恐龙物种,化石发现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杨氏天镇龙体长约4米,身体被装甲所覆盖,有着明显的两性差异。雄性天镇龙具有粗大的、向两侧后上方伸出的鳞骨角,以及硕大的尾锤,而雌性天镇龙的鳞骨角和尾锤都要小得多。在一个家族中,雄性和雌性杨氏天镇龙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天镇大同龙
  天镇大同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大同地区的一种鸭嘴龙类恐龙,与杨氏天镇龙是邻居。古生物学家在山西天镇发现的恐龙动物群,有着极大的丰富性,不仅有巨龙形类、甲龙类,还有鸭嘴龙类、兽脚类。这表明在白垩纪晚期,山西大同有着十分适合恐龙生活的气候和环境,是很多恐龙的乐园。
  王氏晋北龙
  白垩纪晚期的山西大同天镇地区,不仅生活着蜥脚类、甲龙类、鸭嘴龙类等植食恐龙,还有凶猛的肉食恐龙。发现于此的王氏晋北龙是山西已知的第一种非鸟类兽脚类动物,来自大名鼎鼎的暴龙家族,和北美洲发现的霸王龙同属于一个家族。不过,王氏晋北龙属于家族中较早期的成员,和霸王龙的关系相对要远一些,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成为当地最凶猛的掠食者。
  左云晋地甲龙
  左云晋地甲龙是发现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的一种甲龙类恐龙,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具有骨质尾锤的甲龙科恐龙。尾锤是甲龙类恐龙中甲龙科独有的特征,是它们除装甲以外,能够抵御掠食者袭击的最好“武器”。左云晋地甲龙的化石非常完整,它的发现对于人们研究甲龙类恐龙的尾锤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最后雁北龙
  剑龙类恐龙是一种繁盛于侏罗纪的独特的植食恐龙,因为长有高耸的骨板和锋利的尖刺,进而拥有了十分强大的防御能力。不过,剑龙类恐龙中的绝大部分属种都在侏罗纪灭绝了,到白垩纪早期,只有为数不多的剑龙家族成员还生活在地球上。最后雁北龙就是发现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的一种生活在白垩纪的剑龙类恐龙,见证了剑龙家族的最后时光。
  本次科普视频播出时间为2月10日至25日(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每天10点。大家可以在山西自然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官网,今日头条@山西自然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指尖博物馆MuseuM、@PNSO、@文博山西等收看。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5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