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直通车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揭晓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成功入围

  •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2个项目入围终评,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成功入围。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又被称为霍州窑,20世纪70年代调查时被发现,窑址基本叠压在村庄之下,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霍州市市委、市政府启动霍州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22~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陈村瓷窑址开展了首次考古发掘工作。据介绍,考古工作者经过前期系统调查和勘探,选择8个地点发掘,发掘面积共计600平方米,揭露出金元时期窑炉5座、明清时期窑炉4座,各时期的作坊、灰坑等多处窑业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该项目负责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岩介绍,霍州窑约在北宋后期开始烧造,金代达到成熟,形成了以细白瓷产品为主流特色产品。细白瓷产品胎体洁白而坚致,釉层稀薄而光亮,釉色洁净而明快。常见器形有折沿小盘、高低不同的各类竹节状高足杯、带鋬沿小盏、龙柄小杯、折沿大盘等。纹样多见于器物内底和下腹壁,印花效果由细凸线向浅浮雕转变,印花纹样立体而有层次感,常见鱼纹、并蒂牡丹、莲花等,也有少量划花装饰。在出土的瓷器中,有些细白瓷质量较高,造型非常规整,大多是折腹盘、曲腹碗和高足杯等。经过研究表明,元代霍州窑的产品在元大都、元中都、哈剌和林古城及集宁路等地均有出土,表明霍州窑产品曾销往高端市场,很可能已经进入宫廷消费。“五粒泥浆粘钉支烧技术”为霍州窑独特支烧技术,也是霍州窑的核心尖端技术。极小的支烧钉痕使粘钉理化特性、器物胎体重量、保障产品产量和燃料经济节约四者之间达到了巧妙的平衡,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物内底接触式支烧方法中,所留支烧痕迹最小的支烧方法,是北方地区北宋汝窑官式器物“芝麻钉支烧技术”传统的延续。
      元代是霍州窑烧造历史中最为闪耀的时刻,在北方地区白瓷窑场生产普遍衰落的形势下,霍州窑以工艺精湛、造型薄俏的细白瓷产品而一骑绝尘,成为全国唯一生产精细白瓷的窑场,成就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的最后高峰,成为元代手工业门类中陶瓷手工业的杰出代表。
      明代时期的霍州窑产品除大量供应百姓日常生活需要之外,还发现了写有“文庙祭盘”的白釉盘、粗白瓷盖豆等性质明确的寺庙祭祀用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明代霍州窑还因其持久的细白瓷生产技术积累,一度为山西地区明代藩王府烧制细白瓷矾红彩五爪龙纹碗、盘、杯等高档用瓷。明代霍州窑多种面向的生产面貌深刻影响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不同阶层。清代地层中出土了“堂内供钵顺治十三年十一月内做造”的纪年残器,表明霍州窑一直延续至清代。
      该窑址为何重要?刘岩表示,霍州窑明代窑业遗存的发掘在北方地区明代陶瓷考古中具有开创性意义,这是第一次对北方地区明代窑址开展的一定规模的系统性考古发掘工作,基于此可深入推动南北方明代制瓷业生产对比研究等课题。在建筑考古的理念下,大规模揭露出一组由1座窑炉和3组砖券窑洞式作坊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明代窑业建筑遗存,这是明代北方地区一种全新的窑业生产布局形态,是系统、完整展示明代瓷业生产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陶瓷手工业遗产景观的演变规律、陶瓷手工业专门生产地的人地关系等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可能。
      霍州窑阶段性的演变轨迹是山西汾河流域宋元时期窑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霍州窑的考古新发现充分说明,处于北方陶瓷手工业主要生产区域——冀、豫、陕等之间的山西地区,凭借其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彰显出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更多的缺环将在山西地区得到填补,更多的贡献将在山西地区得到揭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09期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5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