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太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市长张新伟代表太原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太原市经济运行稳步回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4%。
转型步伐更加坚实。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户。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9%,创历史新高。
发展活力加快释放。开展消费提质扩容等十大行动,天美杉杉奥特莱斯、龙城万达广场两大商业新地标陆续亮相,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第一实验室二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国家级不锈钢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技术创新中心21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3家。
城乡发展统筹推进。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轨通,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80个,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6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9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位1.1万余个,新建充电桩2.08万个,阳曲热源厂建成投运,城市内涝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投入使用。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东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4万亩营造林任务,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获评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建成就业服务站102个、劳动保障工作站684个,公益性零工市场实现县县全覆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58万人。2023年,太原市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承诺的12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太原成功入选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政府效能得到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9亿元,纳税人满意度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获评全国十佳治理典范、服务优化典范,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17.3万户、增长5.1%,总量达79.4万户、增长10.4%,新增上市企业2家、“晋兴板”挂牌企业38家。
2024年工作安排
报告指出,今年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省下达任务。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领军企业“头雁”三大计划,年内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
高标准建设“晋创谷·太原”先行区。推动首个中试基地年内建成投用。以“晋创谷·太原”为载体,加快构建北京、天津、太原科技创新联动格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等。
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新投用市级人才公寓700套以上。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制造业振兴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引进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改造提升太原工具厂,打造工业母机产业园。实施智能制造专家诊断服务、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智能制造项目技改支持三大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力争两年内数字化改造工业企业400家以上。
聚焦“一高两先三特三新”产业链体系,一链一策、精准发力,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强化“链长”统筹作用,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标志性项目建设,年内每条产业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3个以上,布局产业基础前沿领域创新项目3个,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3个。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3个,推进“智改数转”标杆项目3个以上,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应用场景3个以上,全年投资分别达到30亿元以上、产值增加100亿元以上。
实施特色专业镇培育壮大行动。重点支持紫林、水塔、美锦等醋企发展壮大,推进食醋检测认证创新平台“五大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醋产量百万吨、产值百亿元”目标等。
着力挖掘内需潜力
激发潜能促消费。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加快推进泰康康养社区、森栖谷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适老产业。提升体育赛事消费规模,高水平办好环太原公路自行车赛、太原马拉松赛、WTT常规挑战赛等品牌赛事,努力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拓展柳巷—朝阳、长风—亲贤等重点商圈服务功能,加快吾悦广场、清源水城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消费新载体新场景。提升食品街、中正天街、上马街、泰享里等特色街区消费品质,支持钟楼街创建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培育壮大夜经济。
狠抓项目扩投资。紧盯重点项目开复工率、投资完成率,建立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做强载体畅循环。持续提升国家陆港型(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城市能级。拓展晋阳湖、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功能和配套设施,推进“会展+”产业融合,打造区域会展中心。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强化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年内建成开放。推进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加快文庙—文瀛湖、城隍庙—北仓巷、鼓楼—唱经楼、北城墙遗址等片区改造提升。谋划建设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山西革命军事博物馆、太原工业博物馆,提质升级太原解放纪念馆,打造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打造太原旅游热点门户。加快创建晋祠天龙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晋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蒙山、太山、龙山、天龙山、晋阳湖等景区连片提升。利用汾河景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推动汾河晚渡、雁丘园、老龙头等景点串联成线,打造“跟着诗词游太原”精品线路。提升大美西山板块,推动玉泉山、长风城郊森林公园等提升服务品质,加快“西山归源”等项目建设,再现“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壮美景象。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扎实推进轨道交通建设,1号线一期年底建成通车,3号线一期、1号线二期工程力争年内开工。推动迎泽大街改造提升、大运路打通、蒙山大街西延、摄乐街西延等项目年内完工。服务保障太绥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做好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服务保障。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推动古娄方高速公路、国道108太原过境段公路开工建设,加快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西北二环高速公路建设,打造区域内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扩大“跨市通办”事项范围,分类推进医疗、社保、人力资源等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668个,同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20部。积极创建国家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力冲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严保严管102.0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6.0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5.24亿斤以上。扩大农副产品生产规模,新发展设施蔬菜5000亩,创建标准化养殖场10个,确保“菜篮子”量足品丰。
培育提升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个。高标准打造高粱、谷子等6类农业全产业链条。做强“山西陈醋”“阳曲小米”“娄烦山药蛋”等区域公用品牌。
多措并举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2.4万人以上。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年内创建精品示范村10个、提档升级村50个以上。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加快农村智能电网、5G网络等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养老服务,打造30分钟公共服务圈。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推进国能太原第一热电厂2×1000MW退城进郊热电联产、古交抽水蓄能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杏花岭区200MW光伏、阳曲县100MW风电等项目建设,年内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
推动东山石灰石矿有序搬迁、西山热电厂按期关闭停产。加快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年底前完成清徐县3家焦化企业备用干熄焦改造。开展太榆退水渠治理攻坚行动,新建龙城污水处理厂,推动太钢工业含盐废水提标改造,强化汾河沿岸农灌水管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
高标准建设国家“无废城市”,加快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园建设,年内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深化开发区改革。以“三化三制”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管运分离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
加快构建“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推动首批13个重点事项落地见效。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市县两级20项以上政务服务高频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3.5%。
康乐幼儿园杏花岭分园9月开园招生,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加快推进六十二中新校等学校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太原卫生职业学院设立,推动职业教育提速提质发展。支持太原学院建设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
高标准建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市中心医院府城院区、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中医药强市”工程。
新建改造一批城镇社区养老工程、农村区域养老中心、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向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加强城市小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环节安全管理,打造安全示范小区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