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频道

清华美院学子深入灵丘追寻至美非遗

  2022年3月,大同灵丘县与清华美院签订了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合作协议。2024年,清华美院启动“同舟计划”——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将灵丘选作同舟计划第一次美育实践地。龙年新春伊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舟计划”美育实践支队14名工艺美术、环艺设计专业学生来到灵丘,他们走进乡村社区,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罗腔和灵丘农特产品开发,聚焦罗罗腔剧种传承和拓展以及农产品包装设计,展开了热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匠心独运创意创新。
  罗罗腔传递非遗之声
  正月初十一大早,实践支队的同学们就沿着被节日盛装扮靓的街巷,来到灵丘县文旅集散中心观摩罗罗腔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戏剧。
  “方言+独一无二的唱腔”成就了罗罗腔相对于其他剧种的内生优势。罗罗腔剧团负责人王新才在接受支队调研组采访时说道:“如果比喻成一桌菜,最早的晋剧,就好像是人人爱吃的菜,罗罗腔、耍孩儿更加地方的剧种就像是每个人爱吃的菜,只有灵丘这一代,对于罗罗腔会有一种亲切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灵丘人而言,罗罗腔有着最独特的家乡味道。近年来,灵丘县不断落实国家非遗文化保护政策,助推罗罗腔等非遗剧种发展,让非遗剧种看得见、留得住,政府也正在积极开展罗罗腔展演宣传进景区、进学校、下基层活动。
  在谈到行前实践主题选择时,支队长李思节表示,当初选择罗罗腔作为实践主题,是觉得它在用声音传达地方文化,既特别,也有很强的地域性,“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很幸运,因为这次实践,我们能在灵丘听到非遗的声音,能看见地方人的热爱。”
  劳动与艺术结合,在生活中发现美
  在此次实践中,同学们还拜访了铁壶手艺人张高、麦秆画传承人孙阔和面塑传承人杨兴国三位老师,并在西福田村向孙阔、杨兴国两位老师学习了麦秆画、刀擢剪纸与面塑的制作手艺。
  “学成”后,同学们以清华校园的二校门为主体,速成烙熨工艺共同完成一幅金光闪闪的作品,麦秆的鲜亮光色和大气质地使“二校门”栩栩如生,现实与历史在此碰撞,熨烙麦秆时的香气也令同学们记忆尤甚。邓晨曦同学是麦秆画绘制小组中的一员,在回忆起用烙铁勾勒出二校门的轮廓时,他说:“把劳动与艺术结合,在生活中发现美、延续美,用最朴素的材料创作出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一幅麦秆画蕴含的精美工艺和环保理念,不仅让学子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引发了他们对于如何将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可持续作有机结合的问题的思考。窗外飞雪但屋内热情不减。在交流学习后,同学们共完成了麦秆画一幅,以吉祥鱼鸟纹为主的剪纸一套以及五座小尺度的龙头面塑。
  从“吃”到“游”,学子探索非遗
  2月24日,清华美院赴山西灵丘支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会暨“同舟”美育实践校地合作座谈会举行。
  会上,支队汇报了本次实践包括调研及设计在内共近20项成果,收获了一众肯定。同学们围绕灵丘罗罗腔展开IP形象设计,结合“红、古、绿”的灵丘文化为其特色农产品提出“花盐荞语”品牌概念,为博物馆文创周边提出新设想、作出新尝试。从“吃”到“游”,支队走进灵丘,探索非遗,希望能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地方文旅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会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委辅导员黎科向灵丘县赠予“与美同行”绿色锦旗。“灵丘不论是文化还是自然资源都很丰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挖掘。虽然只停留了一周,但同学们都被灵丘的各方面所吸引,大家也很愿意将自己所学投入到建设灵丘的实践之中。”黎科表示,希望大家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能够更好地为建设灵丘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09期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