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朔州篇

边塞古城多风采 改革热土添新韵

——专访朔州市平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李浩瑜  制作:李永江 李浩瑜 李逸飞

  •   平鲁地处山西省西北部、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是一座历史厚重、文化独特的城市,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城市,是一座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幸福新区。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采访了平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
      戍边古塞赋予平鲁独特文旅高地
      山西晚报:平鲁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凤凰古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平鲁区在打造戍边特色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志:近年来,平鲁区以打造全国首座戍边特色军事文化旅游古城为目标定位,深度挖掘平鲁特有的自然、历史、人文、生态资源,致力打造晋陕蒙冀结合带的戍边军事文化旅游集聚区、首选地,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带上集历史、生态、康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示范区。
      凤凰古城及周边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项目,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性、牵引性项目。项目规划选址核心区位于平鲁区凤凰城镇,辐射带动境内长城一号旅游线沿线重点旅游项目。核心区凤凰古城生态文化旅游建设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20亩,统筹整合北固山、古城墙、四大街、八小巷、参将署、文武衙门等现有资源,打造以戍边军事文化为主脉、以塔城山水为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古城。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其中修缮改造面积5900平方米,新建面积8.76万平方米。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包括项目道路、水源、电源、气源、热源及污水处理、城内综合管线、城外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建设;二期为城内十字商业街及两侧建筑、北固山修缮、参将署修缮、文化体验区建设;三期为特色院落、民居民宿、牌楼、教军场、军马场、露营等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25亿元,资金来源为区政府配套、上级资金和专项债券,同时鼓励境内煤炭企业后安集团参与投资建设。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区委每周调度,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专班,成立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资料整理3个工作小组,加紧推动各项前期工作。目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已完成项目总体设计和基础设施、建筑单体设计,一期工程已立项,与后安集团签订了投资建设协议。
      厚重历史赋予平鲁灿烂文化内涵
      山西晚报:平鲁区是“中华门神”尉迟恭的故乡,抗战时期,抗日民族女英雄、归国华侨李林就牺牲在平鲁。我们在发挥好、利用好这些资源方面是如何做的?
      王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和事件,赋予这里厚重的历史记忆。最负盛名的是被民间顶礼膜拜的大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华门神——尉迟恭,平鲁因此被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明代著名事件“隆庆议和”就发生在平鲁的“败虎堡”。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归国华侨李林就牺牲在这块土地上。历经战火洗礼和岁月积淀,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
      大唐名将中华门神尉迟恭,是平鲁一方水土和一方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代表。位于上木角村的尉迟故里,2020年景区开发建设,修复尉迟恭故居、国公庙等,开发了“敬德部落”农家乐,保存了尉迟恭祖坟、国公祠遗址、云游寺遗址。门神故里每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游客通过购买当地优质农产品,促进了特色养殖、种植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引导发展传统门神文化产品和现代卡通门神产品,主要有尉迟恭像章、门神保健枕头、年画、对联、挂摆件等纪念用品。2013年在平鲁区李林中学礼堂举行了电影《尉迟恭》首映式。
      平鲁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爱国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曾经战斗过和牺牲的地方。我们充分发掘上木角村抗日根据地朔县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旧址、窝窝会村绥蒙军区司令部旧址、凤凰城中共晋绥边特委机关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高地。
      开放基因赋予平鲁高质量发展动能
      山西晚报:平鲁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如今的平鲁是如何更好地传承改革开放基因的?
      王志: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地,1981年在平鲁缔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全国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朔州因此而建市。如今的平鲁,很好地传承了改革开放基因,全面布局硅芯、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可以有效替代煤电的支柱性产业,树立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标杆。
      平鲁作为改革开放的启航地、全国最早最大的合资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诞生地,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北方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全国重点产煤县区,也是发展煤化工、煤炭深加工、电力、高岭土加工的理想之地。平鲁形成了煤电企业融合式发展,全面培育低碳硅芯产业链、氢能产业链、数字化产业链,积累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产业属性的工业文化,在不断创造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有力推动了区域可持续高水平工业化发展。
      2023年10月27日,平鲁区与三一集团签订朔州二期大尺寸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和三一集团平鲁区整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协议,助力平鲁加快打造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开放基因赋予平鲁高质量发展动能。
      接续奋斗赋予平鲁幸福民生美誉
      山西晚报:平鲁区是全国小宗杂粮商品基地,“红山荞麦”享誉国内外,“万亩油菜花”点缀出多彩平鲁。在农旅融合方面,平鲁是怎样做的?
      王志:我们厚植平鲁绿,呵护平鲁蓝,林地总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多亩增加到13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0.01%增加到34.2%。“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中,构建了环境生态、人居休闲、商业集贸、文化景观共融的生态景观。不断扩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核心区和全国小宗杂粮商品基地规模,冠以国家地理认证标志的富硒红山荞麦在国内外久享盛誉。
      平鲁区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中,以“环城”(区城)生态为示范,构建了环境生态、人居休闲、商业集贸、文化景观共融的生态景观。主要包括一库(大梁水库)、两园(南山文化公园、森林公园)、三湖(明海湖、元宝湖、如意湖),成为自然、生态、宜居的生态观光胜地。最为代表性的明海湖依山傍水,四周森林环抱,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2008年以来,由平万煤业投资建设,现已建成西口驿站、采摘园、会议中心、演艺广场等。
      同时,在农旅融合方面,平鲁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努力提升农业附加值。2018年开始在全区西北长城1号公路沿线推广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万亩油菜、荞麦,每年夏秋季油菜花、荞麦花盛开之时,与蜿蜒古朴的长城相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2008年8月“红山荞麦”获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时,研发生产的红山荞麦、荞麦醋、荞麦煎饼、荞麦枕头、纯胡麻油、石磨莜面及豆面等绿色小杂粮相继走入市场,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整合开发乡村民宿、田园风光、康养休闲等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景区,主要由传统的农家院、土窑洞、农家饭菜、农家博物院、家畜养殖园、各种蔬菜水果采摘园及农学教育实践基地组成。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历史沿革
      秦,称武州塞地,隶属雁门郡。
      西汉,属中陵,新朝王莽时,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
      北魏,改桓州管辖。北齐,北周,为广安郡辖。
      隋,属马邑郡辖。唐,为回鹘降人居住。辽,为朔、武二州北境,宁边州的东境。金,归鄯阳地。元,割其半入武州。明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井坪所(今井坪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虏卫改为平鲁县,隶属朔平府。
      1951年,县驻地由平鲁城迁驻井坪镇。1988年,平鲁撤县设区,归朔州市管辖。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