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朔州篇

边塞古城 多彩平鲁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李浩瑜

  •   平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一座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城市,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幸福新区。
      平鲁,资源丰富,物宝天华,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煤、高岭土、石膏、石灰石等4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农业资源特色鲜明,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核心区和全国小宗杂粮商品基地,获得“中国红山荞麦之乡”称号。
      平鲁,文化厚重,人杰地灵,境内历史遗迹、遗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是大唐名将尉迟恭故里。境内败虎堡,是著名历史事件“隆庆议和”发生地,著名抗日女英雄、归国华侨李林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平鲁,开放包容,蓄势待发。作为改革开放破冰之地,平鲁立足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奋力开创新局面,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全力营造“投资平鲁,事事无忧”的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名片1 门神故里

      平鲁区于2010年8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近年来,平鲁区不断丰富文旅业态,让门神故事、门神精神存续下去,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守护平安 门神故事得延续

      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乡上木角村是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村庄四面环山,林木茂盛,春有万木争荣之象,夏有虫鸟欢唱之乐,秋有丰硕灿烂之景,冬有皑皑白雪之北国风情。此地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上木角村云游寺碑、故里碑等遗存以及现存的“九十九眼井”,都与尉迟恭有关。
      在平鲁人心目中,尉迟恭是能征善战的英雄,更是守护平安的门神。千百年来,尉迟恭深受当地人崇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去门神庙上香,以祈求平安。山西晚报记者在平鲁区采访时看到,位于城区的平鲁博物馆,设有尉迟恭展厅,展厅分“横空出世”“大唐名将”等四个单元,主要展示尉迟恭的生平故事,以及尉迟恭版画年画等,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多达二十万人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叔宝是“门神”的原型。尉迟恭作为唐初大将,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尉迟恭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
      尉迟恭怎么成为门神的呢?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总是梦到鬼魂索命、哭嚎,长孙皇后出主意,让秦琼、尉迟恭两位猛将夜晚在门前守卫,祈求镇住鬼魂,李世民夜梦遂安。可是,时间长了,两位大将难免疲劳不堪。李世民心有不忍,命人画了两位大将全副武装的画像贴在门口,也同样管用,这个事情后来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因为历史人物所体现的品德操行比上天或自然神所附着的道德品性更真实,秦琼和尉迟恭取代了最古老的虚拟人形门神,成为流传最广的门神。
      近些年,平鲁区为打造门神文化这张名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博物馆里门神展厅、下木角乡门神石牌坊、门神故里景区,门神塑像站立在路口迎来送往,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还举办系列大型的文旅活动,旅游公路像热情的手臂,欢迎四海宾朋、八方来客。2011年,山西省委宣传部、朔州市委市政府、山西省作家协会、平鲁区委区政府联合摄制,拍摄电影《尉迟恭》,让门神故事、门神精神以有形、可用、可欣赏的形式存续下去。
      目前,上木角村打造了集门神文化、乡村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体验区,修建了敬德广场、敬德河及护栏,月牙湖、吊桥、敬德门楼、敬德山庄……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聆听门神的传奇故事。

      名片
    2 固山巍焕

      俯瞰平鲁大地,这里城池雄宏,堡寨林立,烽燧遍地,长城依山傍势蜿蜒区境西北。立足特有的自然、历史资源,平鲁提出将凤凰古城打造成国内首座戍边特色军事文化5A级旅游古城,让古城重现昔日“固山巍焕”盛景,真正实现“凤凰涅槃”。

      遗韵犹在 戍边古城迎新貌

      “朔北雄城,塞外天险”平鲁,具有北方的粗犷与豪放。历史上,这里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紫塞,捍卫北方疆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边城”:大山与长城在此携手,记录着平鲁的沧桑岁月;大地上古堡林立,镌刻着西口古道边贸繁荣的场景。长期的战争锤炼与多民族的融合,孕育了当地人民英勇刚烈、豪爽大气的敦厚情操,造就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融的厚重文化底蕴,涌现岀尉迟恭、虞仲文、程思廉、刘汉、刘诏、王觴、王梦龄、李林等一批批忠勇之士,书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奇史诗。
      若将长城比作一条巨龙,山海关、嘉峪关分别是“龙头龙尾”,平鲁区境内的长城无疑是重要的一段“龙身”。明朝初期,边患严重,朝廷陆续在边防线上设立九大重镇,平鲁段由大同镇分管。明长城从北京方向逶迤而来,经右玉县威远镇大沙口进入平鲁区高石庄乡税家窑,沿七墩、蒋家坪、大河堡、二墩的丘陵地带,一路高歌进入阻虎乡二道梁等村庄,于亥子峁村西北楼梁山出境转入内蒙古。平鲁段长城全长49千米,沿线有13座石砌敌楼、200余座烽火台、8座军事边堡,还有平鲁卫城、井坪千户所。这些长城遗迹都是黄土夯筑墙体,除个别砖砌空心敌楼外,大部分是实心夯土敌台。
      一说凤凰古城,人们总会想到沈从文笔下那座湘西小城。在平鲁区,也有一座凤凰古城,这座城始建于明代成化17年,是塞外天险、西口古道,是名副其实的“边城”。凤凰古城是北方游牧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是晋蒙物资交流的中转站。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凤凰古城街道纵横交错,店铺林立,牌坊巍峨,形态各异。特别是城内北固山寺庙建筑群,依北固山而建,北高南低,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和瓮城,呈凤凰展翅布局,错落有致,誉为平鲁“古八景”之首。
      坐落于平鲁区北部山区的凤凰城,拥有金戈铁马般的豪迈与苍凉美,城内保留有大量岗楼、城墙、街道、民居等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目前,凤凰古城的重建已被平鲁区提上日程,其定位是打造国内首座戍边特色军事文化5A级旅游古城。项目建成后,串联辐射明海湖、长良生态园、乌龙洞景区、尉迟故里景区、迎恩堡和长城1号公路等现有旅游资源,集聚形成融边塞军事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宗教文化、绿色生态康养等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

      名片
    3 英雄李林

      为纪念女英雄李林,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平鲁县第一中学更名为李林中学。80多年来,李林烈士的传奇故事在平鲁这块高原热土代代流传。

      血染桑乾 爱国精神沃热土

      在平鲁李林烈士陵园,有一座身着戎装、骑在奋蹄啸啸战马上的女战士雕像,雕像的主人公就是蜚声国内外的抗日杰出女英雄李林。
      李林是印尼归国华侨。她驰骋战场,威震晋绥,壮烈殉国时年仅24岁。如今,每年清明节和4月26日,晋北蒙南地区的人民纷纷祭奠、缅怀女英雄李林。在平鲁博物馆的李林烈士纪念室,随着博物馆讲解员娓娓道来,女英雄李林的光辉一生逐渐清晰……
      1929年,怀着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愤恨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烈憧憬,年仅14岁的李林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3年冬,她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并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她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在雁北抗日前线的这段时间里,她积极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并组织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积极教育和武装青年。当年11月,李林改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
      1940年2月,贺龙在晋绥边区首府兴县蔡家崖召开的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上接见李林时,说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女英雄,听说鬼子听到你的名字都怕呢,了不起!”
      1940年4月,日伪军再次集中1万多人兵力,兵分三路对晋绥边区进行第九次“扫荡”。4月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日伪军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她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彻底包围后,李林将手枪对准自己的喉部,从容地扣动了扳机,壮烈殉国。
      2009年9月,李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名片
    4 改革开放试验田

      1981年缔造了国内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2023年,千亿级硅芯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双碳”之路稳步前行……乍暖还寒之时,行走在塞上平鲁,处处可见抢机遇的希望在升腾、谋发展的热潮在涌动。

      破茧成蝶 追风逐光步伐稳

      位于平鲁区境内的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矿,一台台载重300吨的巨型卡车繁忙穿梭于方圆20平方公里的作业面。
      平朔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40多年前,平朔安太堡露天矿项目取得中外合作001号营业执照,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安太堡露天矿不负众望,创下多个行业“第一”:建设速度第一,较当时同等规模煤矿建设周期缩短3/4,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平朔模式”,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在东露天矿矿场,国内首台无人值守钻机正在远程遥控钻孔、自动布孔,现场作业井然有序。设备的“大脑”在几百米外的一间屋子里,总调度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操控几公里外的设备。
      平鲁区因煤而兴,也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特征。享受了煤炭开发的红利,也受到了资源经济的束缚,平鲁区必须破茧成蝶。
      平鲁境内山脉连绵,峰峦起伏,蕴藏着优越的光照和风力优势,露天开采复垦地、采煤沉陷区未利用地、退耕还林灌木地等各类光伏用地充足,新能源发展条件全国内陆地区少有,同时兼具特高压线路电力外送的优势,为该区打造中部地区新能源电力外送基地与绿色能源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驾车进入平鲁区境内,眼前不时闪过一组组风电机组。这些巍峨壮观的“大风车”,沿着山脉走向绵延不尽与周围的明长城、古垛口以及葱茏的大地组合成一道道亮丽的景观。今日的平鲁,“追风逐光”步履铿锵,风电、光电等绿电占比与日俱增。
      2023年5月8日,三一集团与平鲁区达成投资建设三一朔州一期单晶硅项目的意向,通过分步投资建设,打造国内单晶硅规模最大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智能制造世界灯塔工厂。为保障项目的快速落地投产,朔州市、平鲁区两级不断创优服务,倾力推动项目建设,创造了从项目对接到投产下线仅用151天的“朔州速度”。
      在三一朔州一期单晶硅项目正式投产不到一个月之际,平鲁区与三一集团乘势而上,成功签订三一朔州二期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和三一集团平鲁区整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协议。两大项目的成功签约,是朔州市持续深化与三一集团战略合作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标志着山西第一产煤大县朔州平鲁向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进军迈出又一重大步伐,加快实现从传统煤电基地向新型绿色综合能源基地的转型蝶变。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01、07-09除署名外,图片由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