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九,每年的这一天,位于黄河支流沁河北岸的三阳乡付村都要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水节,也是这里的填仓节。
村里的老人讲,这里的火神祭祀兴起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这一天,民间的火神祭祀和社火文艺表演活动再一次把人们迎新春、盼丰年的美好愿望推向高潮。祭祀的当天,附近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会早早地赶来,聚集在火神庙前,翘首等待这场民俗文化盛宴。
整头的生猪、羊、鸡被宰杀干净,披红挂彩,隆重地摆放在供桌上祭祀用。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供桌旁的“粮食山”,据村民们说,这“山”用500多公斤面粉,加入糖稀做成饼状,再由200余人手工精制而成。前一天,不等天亮,全村人都齐动员,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地忙碌起来。临时专门搭建的灶台前氤氲着热汽,红通通的柴火舔舐着灶台上的大铁锅,乱而有序。热闹的场景吸引很多摄影师前来围观和拍摄。准备祭品的村民们,会一直忙碌到深夜。
农历正月十九凌晨时分,天还未亮,付村人分散在村里的东社、西社、南社、北社四个地点,准备好祭祀用的祭品分别由壮汉们抬着,前往火神庙祭祀。朦胧的夜色里,三十余名村民手举两条约30余米的火红色长龙在长街缓缓移动,村里身着彩衣的锣鼓队、舞龙队、舞狮队则边走边舞,众人簇拥着,抬着祭品一块儿前往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付村的村南头,沁河大堤的河畔。一路上,锣鼓喧天、号角齐鸣,舞龙队、舞狮队沿着指定路线在村里最大的十字路口和火神庙前进行文艺表演。上午8时,邻村的舞狮、秧歌等民间文艺表演队伍也先后到达,汇入到表演队伍中。慕名而来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将祭祀队伍团围在中间。
本村和附近各村助兴的文艺节目称为“故事”,在村里庙前广场、祠堂、村委会、学校和重要街道轮流演出,传统的、现代的项目繁多,文武俱全,中外皆有,人们用最淳朴的感情迎接新春。
首次亮相祭祀活动的是黄河飞龙队。两条彩龙在火神殿前上下舞动,闪转腾跃,灵动十足,真如飞龙在天,甚是好看。鼓点激越的盘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舞起来,两只狮子也随着音乐上蹿下跳,萌态十足,将活动推向高潮。烟雾缭绕的火神庙的大殿正中摆放着鸡、猪、羊、粮食山等祭品,村民们纷纷赶来上香、祈福,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美好。
填仓节的关键词就一个字:填。囤里要填粮,缸里要填水。“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民谣谚语流传至今。
县志上记:“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图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记得小时候,父母会在这天用细炭灰或草木灰在院内外画(垒)个粮囤状样,以示补仓。圆边外还常画梯子形图——意喻粮囤高高,需要用梯子才能爬上;画仓中还要放鞭炮,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随着岁月地流逝,现在的人们不再需要在家里储粮,这些习俗也随着粮仓的消失慢慢被人遗忘,但“填仓节”的活动在黄河流域的沁河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着人们从这天起,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过了“填仓”,一切工作就要步入正轨,人们就开始新的一年的辛勤劳作了。
□董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