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2024全国两会

让露酒酿制技艺成为传统文化宝库奇葩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竹叶青酒泡制工艺非遗传承人郝持胜

  •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贮配一厂配置车间高级技师郝持胜。

  •   “中国露酒所蕴含的文化、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政府、社会各界能加大对竹叶青酒等露酒酿造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在山西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来自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贮配一厂配置车间的高级技师郝持胜提出自己的建议。
      作为汾酒集团竹叶青酒泡制技艺的传承人,郝持胜已经在生产一线工作了整整39年。从父辈开始就泡制竹叶青酒,郝持胜子承父业,“泡酒”的活儿也干了将近一辈子。如今,他已是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三晋技术能手。每参加会议,不管是全国人代会议这种隆重场合,还是酿酒行业研讨会,或是相关管理部门举办的会议活动,他都积极提出把竹叶青酒等露酒酿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成为他一份多年的执念和最大的心愿。
      山西人没有人不知道竹叶青酒,但很少人知道竹叶青属于露酒。
      “中国露酒是在中医药‘药食同源’‘医酒同源’的主张下,孕育出的独具东方传统健康理念的酒种。露酒最早源于商朝,在宋朝达到鼎盛期,一直延续至今。竹叶青酒作为中国露酒的代表性品牌,是中国唯一始终坚持‘纯植物草本’的健康名酒,曾荣获三届国家名酒、五次国际金奖。”郝持胜说,今年2月,“竹叶青”又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
      三月的北京,艳阳高照,站在人民大会堂前,身后是风中猎猎的红旗和庄严的国徽。与胸前佩戴的代表证上的照片相比,郝持胜的神情多了几分严肃和沉思。在他心里,最牵挂的是露酒技艺的传承与其蕴含文化价值的挖掘。
      “近年来,通过行业的整体努力,基本明确了露酒的功能属性、风格特征和工艺特色。但是,如何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还需要下大功夫去探索。”郝持胜介绍,目前,竹叶青等露酒的酿造技艺传承多为简单按照工艺标准去操作,或通过自学熟悉各种药材药理药性,再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传承方法效率较低。因此,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
      对于竹叶青,郝持胜的感情不亚于对自己的孩子。他说,我们必须精心守护,加大对竹叶青酒等传统酿造技艺申遗的支持力度。希望政府、社会各界能加大露酒酿造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同时,能以相关学术研究作为保护实践的支撑,对有关工艺技法和经验构成进行知识谱系的梳理和研究。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傅山先生与竹叶青也有不解之缘。据记载,傅山先生在顺治年间来到汾阳,寓居杏花村时,利用自己在中医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对竹叶青配方进行改良。他运用十几种中药材反复调试,酿出的竹叶青味道芳醇爽口,色泽金黄微翠,并由此定型,延续至今。
      郝持胜认为,深入研究竹叶青等露酒,不仅仅是挖掘其药理渊源,也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方面的价值。“竹叶青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多重价值,让传统露酒文化活起来,从物质生产向文化建构深化,向精神上积淀与升华,通过深挖历史传承、匠心精神与技艺品质,形成独特的价值表达。同时结合新时代需求,在传统饮用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的饮用文化体系。”
      时代在进步,要把竹叶青等露酒的精髓传承下去,就要与时俱进,构建系统、完善的传承体系。
      “露酒传承关键是传人,懂露酒的传人,一定要具备中医学知识。”目前,竹叶青还是靠师带徒。郝持胜希望,可以全面整理历史及当下的传统工艺要诀,系统梳理技艺,做好工艺规范、技法构成、技艺步骤等经验的整理,并依托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建立相关课程群,进一步促进露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还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是露酒传承的重中之重。”郝持胜说,希望自己在卸下传承重担之前,能看到竹叶青等露酒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让它们不仅是山西或某个区域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07期

    • 第2024-03-06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4期

    • 第2024-03-01期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