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历史,探寻文化之源。3月10日,由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晚报社联合推出的“第四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龙城太原举办,重磅揭晓了“2023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评选。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到宋元明清时期瓷窑窑址,这些考古新发现彰显了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山西考古事业的腾飞和发展。
过去的一年,山西考古工作做出了哪些成绩?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又有哪些新的思路?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文谦。
100余项考古工作 书写2023年答卷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的考古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都是近年来全国考古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山西考古人也作出卓越贡献;在城市化进程中,为配合我省基本建设工程工作,考古人积极服务各市县,在这片土地上考古、科研。2023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
山西晚报:请您综述一下2023年我省的考古工作。
范文谦:在过去的一年,全省各文物考古单位通力协作,大力开展了沁水八里坪、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等重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实施发掘项目100余项,完成年度发掘面积75000平方米,其中大型勘探项目达912项,勘探面积3200多万平方米,各项工作的完成指数均创历史新高,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023年年初,山西兴县碧村遗址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誉;2023年年底,山西霍州窑遗址又跻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山西隰县瓦窑坡春秋墓地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案例”;兴县碧村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入围“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从考古研究成果,到各类国家级评选,山西考古研究院可以说向支持和关心山西考古事业的社会各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年度答卷。
山西晚报:相比往届,今年参评的项目就很多,能介绍一下这些项目的主要特点吗?
范文谦:“2023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和“最受公众关注的山西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不仅是对各项目团队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整体工作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在这次评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亮点。首先,项目类型丰富。除列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框架下的部分重大发现,也有基本建设考古中的一些重要收获。其次,项目课题意识突出。各参评项目围绕特定对象,树立了明确的课题方向,呈现出以主动和基建并举、突出专题优势、深入推进重大学术问题的特色。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夏文化的探索,在晋南相关项目中不断掀起热潮的同时,晋北也不甘示弱,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此外,项目团队创新能力表现不俗。各考古发掘团队构成人员的学科方向呈现多元化,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垣曲北白鹅地下考古方舱就是近年来青年团队创新工作方式的典型案例。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还涌现了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努力服务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项目代表,同时,也锻炼培养出了积极探索未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新队伍。这批人员是山西考古的希望和未来。
山西晚报:今年的角逐可以说很激烈,最终从21个考古项目中精选出了6个项目,真的是难分伯仲。
范文谦:这21个项目中,有一批项目是持续推进的,虽说这次没有获奖,但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突破。所以说考古工作并不是短频快的发掘,而是具有使命性质的深入研究,在持续工作中,总能拨云见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和启迪。
山西晚报:很多人说,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是山西考古界的奥斯卡,如今这一奖项也逐渐被大众知晓。对于考古从业者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范文谦:与其说这是考古行业内的评选,不如说是一次业务交流,从众多的考古项目中树立标杆,引导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历届考古重要发现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课题导向,能帮助解决一些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此外就是在考古理论方法实践和项目管理上的创新,汇报过程中,能够看到考古从业者的创新意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表现非常亮眼。
将考古成果活化利用 绽放文物新彩
在“第四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中,还设置了“最受公众关注的山西考古新发现”奖项,由线上网友投票得出。如今,公众对考古学的接触和关注正在日益深化,如何将最新的考古成果惠及公众,让“文物活起来”,也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一直追求的目标。
山西晚报:时代在不断发展,今天的考古工作不仅要还原历史,探索文明,也更多地需要面向公众。那么您觉得考古向公众可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范文谦:考古对于我们来说,是揭示过去、启迪未来的一门学科,可以还原历史,探索文明,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感知过去、了解古人。作为考古人,我们也有提供历史经验和面向公众的义务,更新社会认知,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完善行业链条,公众考古也应运而生,传递“我们从哪里来,走过了怎样的路,又将走向何方”的已知和启迪。
山西晚报:对于此次入选的6大考古项目,大家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些考古成果吗?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又将如何实现它们的活化利用?
范文谦:山西考古博物馆就是我们考古宣传和展示的“阵地”,也是我们院馆一体的优势所在。我们有一大批长期扎根一线的研究人员,也有一部分从事宣传、展览和文物管理的业务人员,不仅可以利用省内外宣传平台和各类展览进行成果展示利用,也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宣传平台和博物馆开展成果分享,让大家通过观展、媒体传播、讲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第一时间看到最新考古成果。
山西晚报:去年,山西考古博物馆策划开展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展览,很多最新的考古成果直接面向公众展示,非常吸睛。面对如此多的考古项目,会作出怎么样的甄选?
范文谦:山西考古博物馆是一座考古类专题博物馆,有着不同于综合类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在项目选择上,会更偏向考虑当前考古工作的重点,也会结合一些特殊的时令、节日来展现库房里的“家底”。目前“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东成西就——两个十大考古发现与中华礼之源”,以及春节期间举办的“见龙在田——山西出土龙文物展”等展览都是基于这样的宗旨呈现的。
山西晚报:考古成果惠民,一直是考古院追求的目标,比如举办系列展览、讲座等。在2024年,又会有哪些举措呢?
范文谦:2024年我们将继续推进“考古汇”等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运营维护工作,也会面向公众继续推出一批走进考古、认识山西的新体验和新项目,也请大家多多关注和期待。
践行“大考古”理念 擦亮山西考古名片
2023年,全国考古工作会中提出了“大考古”工作思路,号召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要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践行“大考古”理念,这也是未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使命。
山西晚报:什么是“大考古”?在未来工作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举措和突破?
范文谦:我理解的“大考古”,首先要做大课题,培养大队伍,实现大科技。在新一轮考古发展机遇期,考古人要敞开胸怀,开拓视野,立足全国甚至世界考古学发展、学术研究热点及当下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回答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当前,考古人应当紧跟国家文物局总体部署和安排,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点课题。同时,根据文物资源特点、分布状况、考古科研人员结构水平等,加大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规划、培育重大课题,深度挖掘、展示山西地下文物资源优势,在解决学术热点问题和时代发展需求上提供更多山西支撑。人才是做好上述所有工作的前提,要加速考古高端人才和田野发掘技术力量培养,壮大考古队伍,提升考古科研能力和田野考古水平,也要加快科技考古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晋南、晋北考古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山西考古事业的大发展。
山西晚报:您提到了人才培养计划,要培养“大队伍”,能做下介绍吗?
范文谦: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不久前,山西省文物局与山西大学联合组建成立了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培养更多年轻的考古人,扛起历史责任,凝练具有山西特色重大课题,助力中国历史文明研究再上新台阶。
山西晚报:在今年的论坛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科技考古的元素,比如考古方舱、考古现场实验室和基地等等,能做一些介绍吗?
范文谦:现阶段,考古也是一个科技赋能的过程,通过科技手段,能为我们更多地提取文化遗存信息,助力解答一些历史问题,这本身就是考古多学科融合和创新。考古地下方舱是我院近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考古发掘精细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精细化考古发掘的一个典范。下一步将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企业合作,逐步向行业推广。
山西考古基地建设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未来我们会在忻州、闻喜、曲沃等地建设多个考古基地,整合区域文物资源、人力资源,搭建考古科研平台,改善考古工作环境,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考古也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工作,是需要更多学科人才支撑的事业,未来我们也会吸引更多学科专业人才,持续加强冶金考古、遥感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陶瓷考古、体质人类学及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等科技考古参与到文物保护进程中。
山西晚报:2024年,我们的考古工作有哪些安排?
范文谦:前面说过,考古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开展沁水八里坪、芮城坡头、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等遗址考古工作,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促进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服务文化强省战略,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山西新贡献。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