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古代也有妇女节

  “说起妇女节,现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这个节日就是中国农历的七月七。”当代杰出的政论家、历史学家和杂文家邓拓先生在其杂文《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中写道。
  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妇女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古代的第一个妇女节。有人说元宵节是古代的狂欢节加妇女节,这话一点也不假。“正月十五大似年”,上元夜灯火通明,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纷纷走出户外闹元宵。古代社会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但是元宵节是个例外,女性不但能走出深宅大院,还可以到大街上彻夜观灯游玩。据《雍洛灵异小录》载:“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因此,说元宵节是妇女节,可谓实至名归。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古代的第二个妇女节,又叫“女儿节”。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家的女孩戴石榴花,红艳艳的石榴花插在妙龄女孩乌云般的青丝间,十分俊美。还有的人家用巧手细致编织,把颜色鲜丽的花红绫线编织成樱桃、桑葚、葫芦、角黍等形状,再用五彩的丝线穿起来,佩带在女孩的身上,女孩子被装扮得格外美丽娇俏,花枝招展地过节。明朝余有丁《帝京五日歌》道:“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头当簪,衫裙簪朵盈盈新。”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当时欢度女儿节的动人景象。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古代的第三个妇女节,古人称为“女儿节”,又称“乞巧节”。许多史料都有“七月七夕为女节”的记载。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不仅美丽贤惠,而且心灵手巧,所以这一天女孩子们都向她乞求灵巧,还会做一些穿针乞巧的游戏。七夕可谓是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节,因为这一天还与情人节联系在一块,表明她们拥有爱情的权利。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古代的第四个妇女节,只不过那时人们称之为“女儿节”。“女儿节”这一名称始见于《大兴县志》:“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亦曰女儿节。”明清时北京分宛平、大兴两县,故知京师已有重阳节亦曰“女儿节”的说法。这一天,人们不仅有登高的习俗,古代还有父母迎女来食花糕的风俗。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说,九月初九这天,“父母必迎女来食花糕……亦称女儿节”。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又说:“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其实,不仅古代有“妇女节”,现代也曾有过妇女节,并且这个节日和“三八”国际妇女节一样,具有现代妇女解放的深刻意义。这个节日,就是1936年3月8日上海妇女救国会、基督教国际妇女会、学生联合会、文化界救国会等7个团体的妇女代表1000多人参加召开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上所确定的“六八”秋瑾纪念日。
  我国古代的这些妇女节,反映了广大女性对自己权利的渴求与争取。而如今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不仅是一个女同胞们的节日,更体现了人们对女性的尊重,以及对她们为家庭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的肯定。其实,对于现在的女性来说,生活在真正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里,每天都是快乐的妇女节。

□聂顺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3期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11期

  • 第2024-03-08期

  • 第2024-03-07期

  • 第2024-03-06期

  • 第2024-03-05期

  • 第2024-03-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