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相册看到当年和战友们的合影,军营生活好似就发生在昨天。五十六年前我们身穿绿军装,一同乘坐闷罐火车,怀揣妈妈的嘱咐、奶奶的老泪,从浑源县出发一路向北,走大同、过丰镇,报毕集宁、呼市,踏雪武川,风沙眯眼的时候落脚到四子王旗,在离旗不到十里地的大北号村驻守,担起了戎马戍边的责任。
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有河南的、湖北的、河北的、内蒙古的、山西的……那时的我们都还陌生。因为内向,又来到新环境,我不愿大声说话,也不愿轻易地袒露内心。在一起的日子里,我们一起作息、一起军训、一起扛枪……在这个集体中,我慢慢地找到了归属感。
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祖国北部边陲的小村。我们挤在一条土炕上,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入伍后我们很快就投入了军事训练中,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当打靶场上报靶员报出第一个十环时,内心充满了惊喜;那些年我们在乡间村头值勤站岗,看守着祖国的北大门,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责任感。在大青山下的那间土屋,不知写过多少次决心书。除了这些严肃的军旅生活,枯燥的日子里也有有趣的时刻,有一次,我们去炊事班帮厨时,面粉不小心撒在了身上,我们相互拍打,结果搞得满身都是白面粉。那时想家的时候,我们相互陪伴,在月光下彼此安慰。在党旗下我们举起右手,立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铮铮誓言。
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我们的青春变得更加珍贵,六年的军旅生涯很快就结束了。那年,我们复原了,大家各奔东西,满含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连队,离开了首长,离开了朝夕相处战友们,火车徐徐开往家的方向,心还和连队在一起。回到老家后的我们,有的留在了农村,有的去了矿山。
岁月已经走过了五十六年,回想起军营生活,那曾经的一桩桩一幕幕还会令我激动不已。
当年坐着火车一路北上,最后我们打起背包从四子王旗出发,在猴山、大青山渺无人烟的地方安扎营寨,在这里驻守着祖国的北大门。那时,战备施工时,空压机突突的声响总是让人心情紧张,施工连队每天的进度也都牵着我们的心。空压机的声响在寂静无声的让大青山中响起,有一种震彻心扉的感觉,山上的狼都被这种声音赶走了。当年发电机在猴山的夜里第一次带来了光明,照亮了一群为国防施工流汗的人。当年远离父母的我们,星期六围坐在一起,边说笑边包饺子,欢笑声传得老远老远……每当嘹亮的军号声吹响,我们就会奔跑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二市之间的公路上。黑山口的锻炼让我们这些新兵逐渐褪去青涩,有了老兵的模样。赤城的大山里,我们一起跑步,踢正步,喊出的口令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息。还记得,当年连队的指导员讲党史时,有声有色、有理有据,不需要稿子就可以三小时不重复一句话,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离开军队的那天,我们是战友,也是兄弟,多少不舍,多少知心的话儿说也说不够。土默特左旗的毕克齐、平泉县小寺沟的黑山口、赤城县的样田地儿,那里有我们热血沸腾的青春时代。
回忆和思念有时是美好和幸福的,有时又会让人陷入无限的痛苦中。每次回忆军营生活,都会有无限往事涌上心头,往事已刻骨铭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仿佛就在耳边,思绪会带着我回到曾经的营房,走遍每一个角落,回想起每一个与我曾共同战斗过的伙伴。
岁月无言,回忆却让深情不断地叠加。如今,我们老了,走不动了,坐在马扎子上回头瞭望那一串串走过的足迹。当年我们都只有二十岁上下,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已经不是期待一场邂逅的年龄,相约见上一面,已是当务之急。
乔兴旺(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