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郑姓源自郑桓公封地

  •   郑姓人口众多,海内外郑姓人口约1200万,。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22年后(公元前806)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是郑国的开国始祖。
      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国两个诸侯国之间。虢、郐各献城十座让其立国。郑桓公后在犬戎攻打幽王时以身殉国,其子郑武公即位,趁着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际,先后攻灭了郐国和东虢,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郑桓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作为中国历史的大姓,其来源并不是单一的,恰如长江黄河分支源头多元化,较有影响的有:由唐代鱼姓发展而来的郑姓,如唐人郑注;由明朝马姓而来的郑姓,如航海家郑和;有鞠姓改姓而来的,邹姓改姓而来的,有段姓改姓而来的。
      郑姓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从郑姓改为其他姓的情况。
      繁衍播迁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
      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分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郑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郑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郑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五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郑和下西洋
      在古代,皇帝为了奖赏那些立下殊勋的大臣或者是拉拢那些游牧民族部落的首领,往往会给这些人赐姓,赐予的姓氏一般也都是国姓,也就是皇帝的姓氏。对于古人来说,能够得到皇帝的赐姓,那真算得上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荣。
      郑和原本姓马,名字叫马和,小名三宝,祖上曾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大约在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了铲除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30万大军攻入云南。残余的元军很快战败,郑和的家族也因此成为明军的俘虏。明朝的国姓明明是“朱”,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赐予的国姓却是“郑”呢?这与郑和的身份是太监有关,如果赐“朱”姓有损皇室威严,因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之战中,马和功不可没,故而朱棣便把“郑”字赐予他作为姓氏了。
      之后,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及宣宗(朱瞻基)命令,率庞大船队(2万多人)七下西洋,和平造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至宣德八年,经28年,共七下西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郑和下西洋既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也带动了人口迁移(华人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据记载,郑和从海外带回了很多物产,例如银、香料、檀香、宝石、象牙、乌木、樟脑、锡、鹿皮、珊瑚、翠鸟羽毛、龟甲、树胶、犀牛牛角、染料、药物、印度棉布和龙涎香(用于香水),甚至带回了斑马、犀牛、羚羊、鸵鸟、大象和长颈鹿等外来动物,几乎像是带回了一个“动物园”。西红柿、苦瓜、榴莲等蔬菜水果也是在郑和下西洋时带回,后才得以广泛种植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20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8期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3期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11期

    • 第2024-03-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