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隐身词牌的女子

  白居易《杂曲歌辞·何满子》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又有注解:“开元中沧州歌者姓名,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这是说唐玄宗时,沧州的一位歌手何满子,因罪被判死刑,临刑前作此曲献给皇帝以赎罪,但未得到赦免。
  想不到一位女子的芳名竟藏身于词牌之中。何满子,这个有着异域色彩的名字成为长短句的载体,并且伴随唱曲又编排成为一段舞蹈的名称。虽遭杀身之祸,芳魂一缕,破云裂锦,身与名却在作品中得到永生。
  元稹与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双子星座,他们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又兼为好友,对许多事情的记叙都大抵一致,但唯独对何满子的遭遇有不同说法。
  元稹的《何满子歌》有“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的诗句。由于歌舞艺术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的局限,古代歌舞作品很难保存下来,我们无缘一睹芳容,欣赏美妙的歌喉与旋律。但唐明皇听到了,他是位顶级的文艺青年兼皇帝,何满子被搜罗进宫廷娱乐机构,成为唐明皇的梨园弟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何满子犯下了死罪,临刑前高歌一曲,幽怨悲愤,从而打动了唐明皇的小心脏,“一唱承恩羁网缓”——因爱惜何满子的才华与技艺对其缓刑。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声气相求的朋友,对何满子的命运给出了两个相反的答案。元稹曾留下唐传奇名篇《莺莺传》,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男欢女爱之后,终被嫌弃的爱情故事,二人以劳燕分飞的悲剧收场,文笔凄婉动人。对现实中的人物何满子的记载,却是因君王刀下留人,为宫廷伶人的凄惨命运添加了些许暖色,多了几分喜剧色彩,喜欢大团圆结局的我们难免不倾向于这个答案。
  若干年后,在灵武刺史李灵曜的酒宴之上,一骆姓客人即席演唱了一曲《何满子》,人皆称妙。座中的白秀才说,他家中有一位歌女也会唱这首曲子,但音调略有不同。随即召这位歌女前来献唱,声音清越,果然非同凡响。骆姓客人犹豫道:你莫非是宫中的胡二子?歌女端详一会儿骆姓客人:你是梨园供奉骆君?原来他们都曾是唐明皇梨园中人,不禁相对而泣。
  这俨然是《红叶题诗》和白居易诗歌《琵琶行》等故事的合体。正是因为《何满子》忧伤的曲调与故事,引起了伶人的顾影自怜,令他们的演唱别是一番滋味,更赋深情。何况历经“安史之乱”流落民间,世事难料,怎不令人悲从中来。
  许多人是从唐代诗人张祜的这首诗中知道何满子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是因为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与亲人,是深宫之内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美人迟暮方得召见的遗恨,还是因为这一曲《何满子》词句凄婉,令人感慨伤怀,情不能已,好像都是又都不是。原本在私底下吟唱千万遍的词曲,扮演过无数次的舞台套路,遇到君王预设好的不同的场景,所应持的庄重、仪态此时都通通失灵了,扯不清的怨忧一层层地叠加,汇集心头,一时间难以理出头绪。好端端的唱词方才开口,剩下的曲调堵在心口,化作泪水喷涌而出……
  但是,而后呢?面对此情此景,歌者该如何收场,君王会怎样处置,没有交待。历史只喜欢对君王的风流韵事浓墨重彩,再不肯为小人物记下更多细节。何满子、胡二子、骆供奉……只有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留下无数猜想,让人去回味。
  也许是结构稍显平实,缺少跌宕起伏;也许是词曲太过忧伤,令人不忍填词,《何满子》词作传世不多。“从头便是断肠声”,好像不必进入具体的词句,就已然谙熟其风格基调。何满子,承载着一名女子的悲凄命运,糅合进无数人的悲情演绎,凝炼成为一个饱含人文情怀与历史沧桑的代名词。而这个代名词如一粒风沙,如此容易飞入眼睛,引人落泪。

□程倾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22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20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8期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3期

  • 第2024-03-12期

  • 第2024-03-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