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东襟五台圣境,西接芦芽画廊,南倚忻口旧迹,北屏雁门古关。处旷达之境,有诗画之感。
这里,民俗文化遍地开花,文脉绵长新韵不绝。凤秧歌、云胜锣鼓、炕围画、麻纸制作等民俗文化数不胜数。
这里,文旅融合发展转型日新月异。天涯山风景区、大龙门牡丹山庄、大营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一体化文旅综合体正形成,亮丽“新名片”正耀眼,乡村旅游发展正蓬勃。
这里,红色文化精神洗礼,不忘初心砥砺向前。有刘少奇朱德路居馆、赵尔陆故居、续范亭纪念堂。发生了1937年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堪称抗战典范的“忻口战役”。曾经激昂的革命历史,烽火岁月的英烈故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满载着峥嵘岁月。
这里就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山西晚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采访团,带你领略被自然恩赐、被文化浸润,而今又焕发新光芒的原平市。
名片1 民俗原平 祥和炕围画
晋北属高寒地带,从前家家户户都用火炕取暖御寒,而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继而蹭脏衣物被褥。于是,智慧的山西百姓以刷墙所用的白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上一圈“围子”。经过多年来无数民间画匠和劳动人民之合力,这圈简单的“围子”以颜料做底、以色彩画花,既鲜艳亮豁,又坚固耐久,“炕围画”之花越开越艳,华彩丽姿,遍及千家万户。
炕没了画如何保留 非遗“走”进画轴得传承
不同于晋东南等地用“全套型”组合装饰的炕围画,也不同于法国巴黎绘制大街巷旁的墙画,原平炕围画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工写兼具,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
炕围画最初是从庙宇祠堂和亭台楼阁画以至后来的版画、年画中演变、移植而来的。据《原平县志》记载:“从班村发掘的宋代墓葬壁画证实,早在北宋时期,原平的炕围画已在达官显贵的居室流行,至明末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创始于宋代,发展于明清,从原平的遗迹看,于明清时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其影响及应用的日益广泛,凡新建住宅、结婚嫁娶、旧房翻新等都少不了要绘制新的炕围画。20世纪80年代,原平被称为“美术之乡”“炕围画之乡”,此时原平的炕围画发展达到辉煌鼎盛时期,培养出了大批从事炕围画创作的美术人才。年近八旬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弓进寿就是其中之一。
弓进寿,1945年出生,其爷爷弓喜位是民间艺人、画匠,其父弓祥忠又拜民国时期代州崞县知名炕围画艺人敬开为师,一直传到弓进寿的弟弟弓进福、儿子弓利生等,弓家手艺如今已是第四代。弓进寿收徒240余人,徒弟分布于原平市各个乡镇。“我17岁开始跟随父亲走东家,正式从事炕围画作业,一直画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画过的炕围有1000多个,走过的乡村已有几百个。”弓进寿说,那时他每天都要进出村民家中,雇主的精细程度要求不一,有的要求粗,几天就能画完,要求细的则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从打底、画线、做边、画空、熬桐油,直至完成,炕围画的每一步技艺程序都体现着民间画匠的精益求精。福瑞喜庆、吉祥纹样、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耕读传家……炕围画内容多样,整体上采用象征隐喻手法,渗透着民间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房屋主人期望每天一醒来就能看到象征生活越来越好的装饰画,这个装饰画也启蒙着家中孩童的审美取向与品德养成,绘画者就是用自己独到的技能才艺,传递着多姿多彩的愿望。炕围画与人朝夕相伴,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和谐默契的体现,更是乡土人民质朴热烈、真诚理想的生活智慧。
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炕”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何把“炕围画”文化保留下来成了新的难题。2011年开始,民营企业家成立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制作传统炕围画艺术,弓进寿被吸收成专职画师,到此,“炕围画”从“炕”转移到画轴上。这一变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比如,从前作画用的壁纸宣纸,如果仍用在画轴上则非常容易起褶皱,尝试了多种材料后,画师最终确定使用绢布。“画布、颜料等都发生了改变,但炕围画的灵魂永远不会变。画了一辈子,还是舍不得放下,我一定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并让它以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走进大家的生活。”弓进寿说。
目前,原平凤秧歌、云胜锣鼓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平炕围画和崞阳麻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音会赵村调鬼、北河底社火、原平杠箱,踩圈秧歌、茭秆编织、原平锅盔制作、二月二龙灯会等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技艺、民间文学等项目入选忻州原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久经时光,依然闪耀,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使其弥足珍贵,永不褪色。
名片2 红色原平 续范亭纪念堂
续范亭纪念堂是为纪念爱国将领、统战典范续范亭将军而设立的,坐落在原平市范亭中学校园西南角。始建于1952年,重建于1993年,占地2.65亩,坐北向南,仿明清建筑风格,现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红色纪念堂再修缮 爱国精神愈磅礴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这是1947年在续范亭的葬礼上,毛泽东同志特意为他撰写的挽词,也是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和总结。
采访团来到续范亭纪念堂,在朵朵仙藻的映衬下,这里清静古朴,幽雅矜重。
纪念堂由正、东、西、南4个展厅组成,展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报纸、诗稿、书法等展示了续范亭将军可歌可泣的一生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续范亭将军的信函、题赠、挽词、唁电等,另有续范亭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等珍贵文物资料,其中包括毛泽东送给续范亭的雁绒被。这床雁绒被是冀中人民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又转送给续范亭的。雁绒被未曾被使用过,展柜中,被面已然泛黄褪色,落在被子上的每一粒尘土,都格外珍贵。
为更好地从历史伟人身上汲取能量,为更好地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2018年,续范亭纪念堂被改造升级,美化了庭院,展柜也均进行了重新修葺,南厅还开设了影像放映厅,配备了阅读机设施。纪念堂作为弘扬续范亭精神的主阵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佳场所,近年来一直占据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性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制高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原平将星迭出,星火永续,除了续范亭纪念堂,原平市的红色景点还有刘少奇朱德路居馆,南怀化村忻口战役主战场遗址,赵尔陆故居等。原平市委、市政府根据景点不同情况进行了修缮改造,有的被建成多功能红色教育与休闲旅游度假区,有的被探索成红色田园乡村文化旅游模式。
原平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资源也非常丰富,据“三普”统计数据,全市现有文物点565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文物门类齐全,数量巨大。文物古迹与秀美风光交相辉映,崞阳古城、五峰叠翠、石人瀑布、西神头扶苏庙、汉楸唐柏等自然人文胜景遍布全境。这些都是文化旅游开发中无法复制、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
文武并举,刚柔并济,足以证明原平文化旅游优质资源丰富,实乃宝藏之地。
名片3 文旅原平 打造康养品牌
大营温泉、天涯山、沙河生态公园,用一条时间的脉络串联起一颗颗文旅明珠,古都新蕴,原平文旅发展打造新风貌,一个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新地标亮相,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文旅融合谱新篇
沙河生态公园水城共融,打造城市新地标,实现了“三水环城”;“大龙门—天涯山—野庄古村—大营温泉”旅游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游精品线路;天涯山景区打造高品位旅游目的地和高品质主题公园,进一步扩大了原平“三里五彩六古九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营村,距雁门关仅12公里,是古边关防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碰撞、交融的军事重镇。经过20年开发,大营温泉现已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山西省最佳观光农业园区,总投资达2.3亿元,已开发面积328亩,热水井6眼,建筑面积达25940平方米。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功能日趋完善,游客到此即可以体验优质温泉,游览大营风情;也可以在高科技生态园观绿色蔬果,特种鱼养殖场赏名贵鱼品;清安堡怀古吊遗迹,楼烦寺礼佛拜初祖;苗木基地参观多种葱郁树苗,滹沱河畔游览沿岸天然草场。
旅游成朝阳产业,温泉居消费前锋。如今,大营温泉康养小镇项目蓝图已绘就,原平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抓住发展契机,进一步丰富康养旅游新业态,打造温泉康养区“吃住行游购娱”全面覆盖,兴五台山下休闲度假,引京津市民慕名向往,生态观光浑然天成。
从2020年4月开工,原平市兴建“绿色发展宜居地、文化旅游打卡地、投资创业集聚地”的新思路一点点描摹、落实,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昔日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污水乱排的荒芜之地,如今的沙河生态公园已是一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气象。
上游河库连接、下游水系连通,更是在城区北部形成面积约500亩的生态公园,配置有2个景观堰、7个文化广场、1个文化展馆和2.8公里健身步道、儿童游乐沙池等设施。将普济桥、棂星门等重点文物和“三里九乡”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融入景区,成为市民乐享生活、引以为荣,游客一见钟情、流连忘返的城市会客厅、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沙河生态公园水清、岸绿、景美、宜居,让城市与青山绿水同行,不仅成为市民的休闲活动场所,也将成为宣传原平文化、展现原平风采的重要窗口。
“亿万年自然造化,千百年历史浸染。”天涯山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享誉华夏。精忠纯孝,崇文尚武,一脉绵延,世代秉承,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和价值追求。2011年4月原平市委按照“显山露水,靓市扩城”发展战略,实施天涯山开发建设。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忠孝为主题,兼容多元文化,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集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一体化文旅综合体,并与滹沱河水利风景区、天涯山大峡谷统筹运作、联体开发。
天涯山风景区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等组成,景区内有险峻山势,有奇峰怪石,有古寺鼓鸣,更有2600多年前介子推“精忠纯孝”精神,将人文与自然完美交融的胜景之所。距今700多年前,这里便有石鼓神祠,供奉着介子推及其母亲的塑像。寺内有一棵酸枣树立于石砌高台之上,历经千余年岁月更迭,树皮粗糙,枝干苍劲,可谓奇树。出寺院后门,嶙峋巨石组成石鼓,神槌凌虚,石鼓中空,风荡石窍,如闻鼓声,“风吹石鼓”由此而得名,清代天峰道人诗云:“朝观天涯晓雪,暮听石鼓咏风,视听之娱,尽在其中。”石鼓右侧,是一座由巨石组成的山峰,远望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惟妙惟肖,浑然天成,莲花山名至实归。
深挖资源禀赋,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环境品质……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已在写就。原平市将进一步实施大营温泉康养生态城项目,打造京津冀休闲康养后花园;加快推进天涯山、滹沱河景区绿色生态文旅基础设施提升以及崞阳古城恢复活化、玉皇峡漂流及水寨康养、滹沱河房车营地等项目;对接省旅游集散中心,打造80个乡村文旅会客厅、18个城市文旅会客厅。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修复石鼓祠壁画、张家庄古寺等文物,推动博物馆陈展厅对外开放。一河中开、两岸锦绣、全程贯通、全域旅游。大旅游格局让自然生态、温泉康养、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大旅游格局勾勒出原平大地无限魅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一山一水都在为创新发展赋能,一草一木都在为文化自信添彩,一桥一路都见证着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成就。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01、07-09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