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韩姓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裔,据《风俗通义》《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晋国兄弟阋于墙,韩万(即韩武子)佐曲沃武公杀晋哀侯,立下大功,被封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后人以邑为姓。下传至韩虔时,与赵、魏三家分晋,秦灭韩后,子孙以国为氏。
2.西周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姓。周公旦分封成王之弟于韩,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国人念之,遂以韩为姓。
3.秦统一六国后,韩国子民以韩为姓。
4.出自黄帝少子昌意之子韩流说。见《姓氏寻源》。
5.为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据《魏书·官氏志》,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大汗”为单姓“韩”。
得姓始祖
韩虔。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后,灭掉周成王之弟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玄)孙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氏一直为晋国正卿,到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韩景侯)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国,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至韩王安于前230年被秦所灭,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韩氏。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省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广陵(今江苏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韩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宗族特征
1.泱泱大姓,名人辈出,众多贤才名士,交相辉映,光照史册。
2.字行辈分分明有序,如江苏春晖韩姓一支为:“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萧山一支通谱字行辈分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又分出贵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韩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韩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韩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业精于勤,唐代文豪韩愈的家风故事
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他父亲韩仲卿一代,家世开始衰落。韩仲卿官至六品级别的秘书郎,为官清廉,在韩愈三岁时就匆匆离世而去,没有留下多少家财,但留下了好学的家风。
韩愈虽然三岁丧父,但父亲所创好学家风却并未与他擦肩而过。他学习极为刻苦,七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十三岁就能作文。不幸的是,就在他十三岁时,大哥韩会也去世了。从此,长嫂抚养他成长,韩愈则以更加刻苦的态度继续他的学业。其间因为躲避叛乱的缘故,长嫂带着韩愈东奔西逃,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韩家好学之家风,终究在他的坚持下发扬光大。
十九岁时,韩愈开始了赴京赶考的征程。直到二十五岁才考上,还没有官做。按照唐代的人事选拔制度,考上科举,只是取得一个做官的起码资格,要真正做官,还要经过人事部门的复试,史称铨选。韩愈多次参加复试,都没有通过,只能长期以一个落榜生的身份游荡,加上长嫂去世,生活一度很窘迫。差不多十年之后,他才被人推荐去做了一个九品芝麻官,之后虽然又有些曲折,但韩愈凭借自己越来越响亮的文名,逐渐在大唐官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韩愈曾写下许多家训诗,用来教导子孙,其中所言多有他自己通过苦学而出人头地的经历。其子韩昶,是经常出现在韩愈家训诗中的对象,他读书也极为刻苦,虽然天资一般,但也在三十岁前考上科举,比他父亲还早几年踏上仕途,此后一路攀升,最终做到了四品别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