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努力与淡然

  我人生第一次有印象的清明祭奠是在我刚结婚的那一年。那年,我跟丈夫一起祭奠他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爷爷、奶奶和大伯。爷爷生前钟爱桃树,他们每年都将一束桃花献到纪念碑前。那年工作关系,我们远在上海。公公提议,我们在上海向北拿着一支桃花鞠躬,以此祭奠。
  然而,我们这些外地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桃树是一项困难的任务。桃树在上海并不常见。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四处寻找,始终找不到。不得已,我向家人述说这一困境,公公表示内心的祭奠已经足够,找不到就不找了。这让我颇感意外。丈夫解释说,这是公公在大灾之后的一种心态,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教诲。
  地震那年公公七岁。地震时他父亲带着大哥睡在外屋,跑出了门;他和他母亲睡在里屋,没来得及跑,母亲伏在他身上护他在床边。父亲和大哥没能幸免于难,母亲也没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只有他活了下来。是否努力跑似乎都会造成一样的结局,但母亲的努力保住了他的命。不止他家,那时努力跑却遇难、什么都没做却毫发未伤、努力自救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有很多。看起来,做什么事情的结果都不可预测,能做的只有尽力。因此,他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但对结果看淡。因为结果往往是无法预料的。我寻找桃花也是一样,尽力而为还是找不到,那就接受事实,不再多强求。丈夫一直秉持着这种理念对待学业和研究,他总是尽心尽力,而对结果保持着一份淡定。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后,没有任何焦虑、抑郁的情绪,这种心态功不可没。相比之下,我常常显得心急。在丈夫的启示下,我开始学会接受生活的安排,顺其自然。那个清明节,我折了一支粉色的海棠,将思念远方的心意寄托其中。
  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加,我越发认识到这种信念的重要性。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只要尽力了,结果怎样,坦然接受。生活中,我们都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就是范仲淹所说的“随遇而安”。那次清明祭奠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也成为我心灵深处一座永恒的灯塔。

□刘玥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0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8期

  • 第2024-04-03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4-01期

  • 第2024-03-29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7期

  • 第2024-03-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