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597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安徽萧县。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
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
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萧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萧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萧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四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萧何的俭朴家风
作为西汉开国丞相的萧何,受封食邑一万余户,利禄丰厚,权倾朝野。凭着萧何的权势,足以在京城内大兴土木,置办田产。可是萧何只在终南山下买了几间没有院墙的茅屋。有人问他为何不在京城置办豪宅?萧何说,我居住茅屋,如果我的子孙贤良,可传我的俭朴家风;如果子孙不贤,房子再好,也要被权贵侵夺去。
萧何虽然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几百株,薄田十几顷”,而且他在置买田产时,从来不抢肥田沃土。他说:“我希望我的子孙不要堕于奢侈。”
萧何做了14年的丞相,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不穿戴华贵的服饰,更少食山珍海味。有一次,萧何的夫人看见他的朝服都已经旧了而且还补过了,就吩咐换了一件新的。萧何发现后,很不高兴,立刻又换了回来,并指责他的夫人说:“做丞相就不可以穿旧衣服了吗?”后来,萧何还作了个规定,就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随便更换他的衣服和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