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中,有一些“防火”资料的记载,读来令人惊叹宋代的防火措施,在当时可谓世界领先。
首先,设有专业防火机构——军巡铺。《东京梦华录》卷二的“防火”篇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一但发现火灾,马上驰报,“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据《梦粱录》载,到南宋后期,临安街道每隔二百余步,“置一军巡铺,以兵卒三五人为一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烟火”。军巡铺的主要职责,重在防火,又在灭火,这是世界最早的专职消防机构。
其次,建望火楼。《东京梦华录》载:在城中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到南宋,京城有专业的消防机构“潜火军兵”,下属单位“火隅”达12个之多,管辖望火楼23座,官兵数量5100余人。据宋代《东轩笔录》载,北宋大将狄青在夜间烧纸祭祀,被望火楼上防火官吏探到,发现其家“夜有光怪”的“火灾预警”,他因此而被贬谪至陈州。可见宋代“防火”措施之严密!
再次,设备齐全。《东京梦华录》载,望火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配有“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的消防用具。另外,宋人还发明了一种先进的救火装备——“救火唧筒”:“筒是长竹,下开窍,以絮囊水杆,自窍唧水。”唧筒中装配有活塞和拉杆,用时将竹筒没入水中,然后把絮囊(活塞)水杆(拉杆)向上抽起,水便通过窍(阀)进入其中,再压下套筒,筒中的水便可以喷射出去,其射程可达20米。这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救火设备。
另外,为了减少火灾的发生,宋人还建有特殊的防火街巷——“火巷”,南宋火巷宽阔笔直且两边均挖设排水沟,可以有效隔绝临街的火源。此外,从风水学角度,还在房顶上设置“厌胜”之物来祈盼防火减灾,最为典型的是置于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尾兽。宋《营造法式》载:“作其像(鸱尾)于屋,以厌火祥。”因鸱尾具有降雨避火的寓意,与兴雨克火有一定关联。
可见,宋代从朝廷到民间,都有较强的防火意识,且高度重视,制度完善,组织严密,器械装备众多,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火灾的发生,这在世界消防史上也属史无前例。
□孟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