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旅

晋人匠心

王振华:剪刀舞处纸生“花”肖像剪纸出神入化

  • 如今,在剪纸技艺的传承、宣传上,王振华投入了许多精力。

  • 王振华的正脸肖像剪纸惟妙惟肖。

  •   作为山西剪纸的典型代表之一,太原剪纸历史悠久。《史记》“剪桐封弟”而有晋的故事中,周成王的一“剪”,成为太原剪纸最早的渊源。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太原剪纸也在守正中向新而行,肖像剪纸可以说是这股创新潮流的小众流派。本期“非遗匠心”对话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优秀传承人、太原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太原市剪纸非遗传承人王振华。
      王振华,现年62岁,是山西省内肖像剪纸界响当当的大师。他不但练就了快、准、妙的肖像剪纸技艺,还将山西元素融入形式纷呈的剪纸作品,不断拓宽太原剪纸的“朋友圈”,提高太原剪纸在世界舞台的“声量”。
      A 一次突发奇想 敲开剪纸世界的门
      王振华自幼喜爱古典文学,读小学时便已经将中国四大名著等熟稔于心,初中时期又接触了美术创作,练就了扎实的笔墨功底,这些为他往后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
      时间回到30多年前。从技校毕业后,20多岁的王振华进入晋西机械厂成为一名钳工,热爱美术的他主动帮车间出起了黑板报。一次板报创作时,王振华突发奇想,将不同颜色的纸裁剪后拼接成图形,贴在板报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艺术呈现。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创意板报竟获得了厂里板报比赛二等奖。这是他走上剪纸、刻纸路的第一步。
      人一旦有了兴趣真的不得了。紧接着,王振华又琢磨起新的创作形式,他尝试用壁纸刀在不干胶纸上刻好图画,再贴到板报上。每次板报一出,工友们都纷纷评价“真是刻什么像什么”。但是,无奈壁纸刀太大,细微之处难以表现,实在找不到特别称手的工具,王振华就自制了各式各样的小刻刀,最小的只有两毫米宽。
      “放下钳子,拿起刻刀,工厂、家里两点一线,是那时候的日常。”有了合适的工具,王振华的创作劲头就更大了,他从熟悉的古典文学领域寻找题材,将每天的空闲时间基本都放在刻纸创作上。
      1998年,时年36岁的王振华开始《红楼梦剪纸连环画》的创作,经过两年的创作,全本723页的连环画出炉。
      连环画中,他精雕细刻每个人物,每处花草、山石,甚至一根头发丝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红楼梦中400多个人物通过刻纸技艺神态毕现,黛玉葬花、宝钗抱瓶被他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他说,“我用刻刀的形式又读了一遍红楼梦,这些红楼梦里的经典人物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B 一场特别出访 进入剪纸专业赛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0年,王振华的作品被太原市群众艺术馆的老师发现,推荐参加了当年的山西省剪纸艺术展。这次展览也成为他剪纸人生的一大分水岭。
      展览中,前来太原访问的德国友人对王振华的《敦煌壁画》《红楼梦剪纸连环画》等作品大为赞赏。次年,他被邀请随太原市民间艺术代表团出访德国,并在当地举办个人作品展。“现在想想都像中了彩票一样。”王振华回忆道,回国后,他进入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步入剪纸界的专业赛道。
      王振华对于作品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作品的精致,最多一次刻10张,完成一幅精致的作品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刀的雕刻,每一刀都要精准无误,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日复一日的伏案工作,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但王振华却从来不以为苦,他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随着越来越有名气,诸多社会和艺术活动的邀约接踵而至,但当时的王振华“志不在此”,还是想静下心来好好搞创作。接下来数年,他潜心创作出《水浒传108将》《观音百像图》《敦煌飞天图》《百花侍女图》《百美图》《兰亭序》《琵琶行》《孔子讲学图》等作品,并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好评和认可。同时,先后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市图书馆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
      如今,剪纸已成为王振华生活的一部分,有时灵感突然来了,就赶紧坐下来,剪出来,心无旁骛,沉浸在一刀一纸的世界里。
      
    C 千万次剪刀舞动 精进肖像剪纸绝活
      一把剪刀、方寸红纸,无需临摹、不用画笔,抬头观察人物三秒,埋首便可一剪成型,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快、准、妙的肖像剪纸技艺,更是王振华的绝活。
      随着技艺的不断纯熟,王振华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剪纸,他想要尝试更多的剪纸表达形式。2007年,王振华看上了肖像剪纸这一剪纸流派。
      起初,王振华凭感觉尝试剪人物侧面剪影,但总感觉“差点意思”,被人说“剪得不太像”也是常有的事。人物剪影属于单线条的轮廓,看似简单,其要求和难度都比传统剪纸高得多,需要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而且不能剪错一剪刀,头发丝、眼睫毛、眼镜片等细节,丝毫差池,就严重影响整体效果。不甘心的王振华开始学习人像剪影,没有教材,没有模板,全靠王振华自己摸索,他常常拉着工友们现场“实战”,并抓住机会参加各类活动,通过接触不同的人练技术,无数次练习之后,王振华逐渐掌握了人物侧面剪影的技巧,5分钟内,在他的手腕游移、剪刀飞舞之间,人物侧脸便跃然纸上。
      通过剪影技艺,王振华给很多人带去了惊喜和震撼,但他并不满足于此。2012年,王振华前往河北参加全国剪纸博览会,同行们之间讨论,现场剪人物肖像的侧脸可以,但剪正脸肯定是达不到的。听到这话,王振华萌生了下一个目标:挑战剪正脸肖像。趁热打铁,说干就干,回到太原后,他就立即行动起来,从网上寻找明星照片,对着相片尝试正脸肖像剪纸。从三分像到九分像,从形似到神似,凭借艺术基础和灵活性,他很快就上手了。“千人千面,想要将人像正脸剪得像且生动传神并不容易。”王振华说,先要仔细观察人物的五官特点和位置,尤其是人物的眼睛、眼神,然后再观察人物的发型、脸型等,如今,王振华可以做到3秒钟之内捕捉人物特点,5分钟之内剪出人物正脸肖像。
      十余年来,王振华已经剪了数万人的头像剪影,刀法早已深入灵魂。在他看来,能不断创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剪纸艺术家,2023年开始,王振华开始钻研有45°光影效果的肖像剪纸。他坦言,光影效果的肖像剪纸比普通的正脸肖像剪纸还要难上加难。经过一年的日夜苦练,如今,这一技艺也已经被王振华练得炉火纯青。
      
    D 一项项创意迸发 拓宽非遗影响半径
      王振华不仅倾心于艺术创作和题材创新,还积极参与到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中,拓宽山西非遗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半径,拓展剪纸技艺在活态传承上的发展路径。
      如今,王振华尝试将更多山西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中,让更多人通过多种多样的剪纸作品感受山西魅力。例如,他创作《太原老手艺》剪纸作品,将滚元宵、吹糖人、磨剪子、莲花落、拉洋片等太原老手艺用剪纸表现出来;创作《太原民间故事》剪纸作品,用剪纸作品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配图;改良肖像剪纸卡片,正面可以放置人物的肖像剪纸,背面粘贴有山西云冈石窟、五台山、双塔寺、王家大院等剪纸图案。“我希望剪纸不仅能作为艺术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而且可以化身成不同形式的媒介,宣传山西、传播山西。”
      2001年起,王振华已经跟随文化艺术出访交流活动,先后走过德国、法国、毛里求斯、意大利、西班牙等近20个国家,身体力行向世界展示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2018年9月,在前往葡萄牙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王振华的肖像剪影技艺令当地人印象深刻、啧啧称奇,展位前挤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排队,只为剪一幅自己的肖像。“希望通过剪纸技艺,向世界传递出来自山西、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
      如今,王振华还把诸多精力投入到剪纸技艺的传承上。他收了多位真正热爱剪纸的徒弟,将剪纸艺术倾囊相授;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多个学校的剪纸授课老师。空闲时,王振华还时常应邀走进社区、景区等为游客制作肖像剪纸,并尝试着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太原剪纸的魅力。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9期

    • 第2024-04-26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4期

    • 第2024-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