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等所载,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太康),以祖父字名为氏(因古时爰、袁、辕、溒、榬、援相同)。
2.一说涛涂字仲,谥号宣,人称之为袁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3.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有此姓。
得姓始祖
袁涛涂。舜帝妫姓后裔满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有个孙子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为陈国大夫,食邑阳夏,曾代陈率军从齐桓公征蔡伐楚,期间为维护陈国利益,不辱使命,与齐桓公斗智斗勇,置身死于不顾,可谓忠肝沥胆。涛涂以祖父伯爰的字为氏,称爰氏,死后谥为“宣”,“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故又称袁宣仲。其后在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袁、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从前文所述,袁姓发源于今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幹,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幹五世孙袁良,有两子:长子袁昌,次子袁璋。袁昌从陈郡阳夏播迁至汝南郡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到袁幹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
宗族特征
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辈分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分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袁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袁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袁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五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公安三袁”的家风
“公安三袁”又称“三袁”。他们是明代晚期出生于湖北省公安荆州市公安县的三位袁姓兄弟,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明朝万历年间“公安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开一代文学之新风,为以后三四百年间的文学革新思潮揭开了宏大序幕。
“三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政治上也享有盛誉,这与袁氏家规的教育有关。袁氏家族有《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条》,主旨是注重名节、崇尚读书、提倡节俭。
袁氏家族崇尚读书、崇尚知识,明确把资助求学写入家教细则,显示了袁氏一族的智慧与远见卓识。在这一家训的影响下,袁氏家族兴起了竞相读书、追求上进之风。“三袁”兄弟高中进士以后,母亲让他们穿着草鞋回家报喜。族人不解,母亲说:“就怕他们做了官,忘了本,告诫他们做人要安贫乐道,为官要清正廉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良的家规家习,才有了“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千古佳话。
“三袁”谨遵母训,袁宗道为官清正,从不收取他人一钱,死后身边囊无寸钱。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办事从不拖拉,有时候一顿饭的工夫就把事情处理好,人称“升米公事”的好官。